鄭春雨
摘 要:目前我國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現狀不容樂觀,建立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的構建最終要實現“五化”要求,即:服務對象普惠化、服務組織網絡化、服務流程規范化、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內容生活化。
關鍵詞:社區;心理關懷;“五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085-02
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已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201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可見,和諧的社會建設需要和諧健康的個體心理。在國外,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關懷服務由來已久,并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值得我們在規劃和制定全民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時加以借鑒。
一、加強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必要性及價值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加快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悄然生長并急劇增加,心理失衡和行為問題日漸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問題。讓心理關懷服務走到老百姓的身邊,加強社區心理建設,構建穩定、理性的社會心理,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基礎性的現實意義。所謂社區心理關懷(健康)服務是指具備心理服務資質的專業人員面向社區成員開展的心理健康評估、教育、咨詢和干預等服務[1]。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對維護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及個體發展能力有重要意義。
1.心理關懷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實現“五心”服務宗旨。加強社區心理建設,構建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下,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已日益提高,對心理關懷和服務的需求也“應該像基本的道德教育或健康教育那樣,成為一種基本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訓練,也應作為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納入社區服務和社區發展規劃之中”[2]。建立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合理設計心理服務內容,策劃喜聞樂見的形式,有助于實現“五心”服務宗旨,即保持良性溝通,讓居民“舒心”;強化主體意識,使居民“定心”;注重精神慰藉,與居民“貼心”;提升能力素質,給居民“信心”;開展釋疑解惑,使居民“暖心”。
2.心理關懷服務可以促進社區活動形式的創新,增強居民間的理解和溝通。心理關懷服務模式中的很多方法,比如團體咨詢、心理沙龍、團體心理行為訓練等,都是集環境熏陶、知識啟迪、行為引導、寓教于樂等特點于一體的教育服務方式。可以利用其對社區居民的吸引力,增強居民之間團結、理解和溝通,促進居民對社區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方式的創新。
3.心理關懷服務契合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心理關懷服務由于可以讓成員真正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對集體產生歸屬感,成為有良好默契的親密伙伴;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創造寬松的生活環境和美好的社區氛圍,構建和諧社區“心理場”,并有助于實現個體的“心理按摩”,是豐富居民精神生活、釋放壓力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社區心理關懷服務建設的薄弱環節
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治療體系較健全,但預防體系薄弱,應用人才相對匱乏。影響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建立的薄弱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誤區。有關職能部門缺乏對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多地致力于社區居民的生理保健,而忽視甚至輕視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同時少部分社區居民對心理疾病與障礙的認識度、重視度和接受度偏低,甚至對心理疾病產生片面偏頗認識,將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混為一談,對心理疾病與障礙采取隱瞞或回避態度。社區心理關懷服務尚未被人們所真正地認識和接受。
2.工作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開展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主要模式有兩種:一是初級行政組織居委會傳統的工作方式,二是一些群眾自發的業余活動團體,如老年人協會、音樂協會等。但這兩種形式都沒有專業的支持系統,使有關的心理問題或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凸顯出個體心理調節機制和危機干預系統都存在著嚴重的專業性欠缺問題。接受系統培訓并從事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人員較少,開展服務和危機干預的實操性技術不強,難以滿足社區成員的心理健康需求。
3.組織管理和實施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雖然一些城市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工作,但在系統化、專業化、普惠化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尚未形成體系,而且從規模、層次、效果上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現實所需,有效輻射示范的經驗還不成熟。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沒有完全做到機構落實、經費落實、任務落實。在組織管理上,缺少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和指導,存在著管理、實施上的差距;同時,由于城市間、社區間在重視程度、發展水平、文化教育上存在一定差距,導致部分地區存在著很多社區心理關懷服務有名無實,而即使有相應心理衛生服務機構或場所的社區,其在人員配備、資金保障上困難也很大。
三、構建社區心理關懷服務體系的“五化”建議
1.服務對象普惠化。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對象應是社區全體居民,并具體根據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劃分以下四類目標群體:一是心理和精神無明顯異常的健康群體,這是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主要目標人群;二是由各種原因需要得到重點保護的重點群體,如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三是具有明顯的精神疾病危險因素、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素的高危群體,如精神疾病遺傳傾向家庭、嚴重生活事件(喪偶、離婚、親人死亡的、遭受暴力襲擊等)群體及身心疾病、癌癥等患者;四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監護人。針對這四類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工作內容應有不同側重點。
2.服務組織網絡化。依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心理關懷服務網絡,是面向社區公眾提供全面、連續的心理健康服務的最好方法。具體而言,要健全完善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網絡,一要配強“二室一網一線一板”,即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和專業圖書室,創建專門心理網站,安裝專門服務熱線,設置專門宣傳板報。通過開通網絡平臺和熱線電話,為社區居民提供咨詢、傾訴、預約上門等服務;二要配全居民區服務點。在每個居民區均設立心理關懷服務點,將經過嚴格培訓、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區,充分發揮示范、導向和輻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志愿者參與心理關懷服務的積極性;三要吸引專業機構提供服務。通過組建實習基地、共享社會心理資源的形式,引入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或個人(如在校心理專業大學生等)免費進社區進行專業化服務。
3.服務流程規范化。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系統應由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和社區志愿者組成,應具有咨詢疏導、危機干預、治療救助和教育培訓相結合的綜合功能,其心理健康教育與關懷服務的模式應是立體的、互動的和多層次的綜合模式,形成“四級防治與服務體系”。
社區心理關懷服務的流程,首先應堅持“四級”原則:一級層面是開展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區居民對精神衛生工作重要性和心理衛生知識的認識,提高社區人群的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和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這部分工作可由社區志愿者或兼職人員完成;二級層面是開展社區重點人群和高危人群心理衛生干預,有條件的社區可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三級層面是對轄區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登記、建檔、追蹤訪視和評估工作;四級層面是有條件的社區可組織精神疾病患者開展康復服務,降低精神疾病的殘疾率,幫助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會。二級至四級層面的工作均應由專職人員或兼職的專業人員完成,以保證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化。
其次是要堅持“四定”原則,即社區心理關懷服務一定要定時、定點、定人、定內容。定時,就是心理咨詢室要有固定服務時間,并通過微信群、心理網站和宣傳欄向社區居民公布;定點,就是在社區要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詢工作室,統一標識,統一服務承諾和服務守則;定人,就是心理咨詢室配備相應數量的心理咨詢師為居民提供專業服務;定內容,就是要根據居民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以項目的形式開展不同內容的心理輔導。
4.服務形式多樣化。不同階層、年齡階段的居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或觀念有著顯著性差異,并且人的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開展社區心理關懷教育與服務時應注重形式上的多樣化,如個體健康指導、健康咨詢、團體小組討論或座談、心理沙龍、心理知識宣傳、科普講座、發放心理健康科普資料、編印有針對性的宣傳冊,組織開展各種主題的團體行為訓練,或運用多媒體開展“心隨影動”心理影片賞析活動、利用微信、QQ、郵箱開展咨詢、答疑等電化教育多種形式。
5.服務內容生活化。心理關懷服務工作的開展需要有針對性的內容、樂于接受的方式和較為系統的組織來進行。要做到服務內容貼近居民的日常生活,盡量去理論化,避免高、遠、空,而應做到生活化,低、近、實。涉及居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如青春期心理問題、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更年期心理幫助、家庭教育與指導、家庭親子團隊、父母效能訓練課程、情緒管理工作坊、暑期學生成功訓練、自信心訓練營、學齡前兒童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訓練、青少年情商訓練營、成功父母經驗分享、好媽媽心理沙龍、心靈溝通體驗工作坊等。要多維度滲透,多形式組織,把心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和保健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居民在喜聞樂見的實踐中領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斷強化全新的健康意識,提高生活質量和效率,提升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李景.我國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探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2]魏淑華.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