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
摘 要:構建探究式課堂要從“轉變驗證思想,嘗試探究”“把握認知特點,引導探究”“訓練知識遷移,自主探究”“創設豐富活動,活力探究”等方面入手,發展學生生物學科的綜合素養,增強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實現生物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探究教學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基礎知識、領悟科研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探究式教學以“自主、探究”為宗旨,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完成從學習理念到學習行動的全方位轉變,實現生物教學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的雙重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遵循初中生物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探究式教學進行了一系列嘗試。
一、轉變驗證思想,嘗試探究
長久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生物課程在初中教學中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開展課程改革也并未取得較好成效,究其原因仍是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轉變。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機械地讓學生對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完成驗證實驗,這樣的做法不但對學生理解知識毫無幫助,反而會滋長學生的厭倦心理。所以,轉變驗證思想為探究實驗,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要務。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關“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參與”這一驗證實驗,光合作用的反應原理、過程、場所等一系列知識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實際上,學生在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方程式后,就已經肯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所以,這樣的驗證實驗對學生的誘惑力不大,無異于照本宣科。鑒于此,我將教學任務設計為“設計實驗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條件和產物類型”。針對這樣的變化,有的小組的設計是:暗處理和部分光照的處理不同,利用碘溶液來檢驗產物,最終發現光照部分碘溶液變藍而暗處理的碘溶液未變藍,這就證明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且產物中有淀粉。有的小組的設計是:在盛水的塑料袋中放入水生植物,進行光照后,利用試管收集葉面產生的氣泡,并用剛熄滅的火柴來證明產物中有氧氣。有的小組的設計是:將植物和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同時處于廣口瓶中,給予光照,利用碘溶液檢驗發現未變藍,以此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參與。
教學目標不變,教師只是放棄了傳統的教學思路,將教學任務綜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會根據自我理解設計出不同的實驗,相比于以往的驗證實驗,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把握認知特點,引導探究
“以生為本”理念要求教學回歸課堂本位。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實施探究式學習,教師應認真把握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想法,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兼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層次性,適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和點撥,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失誤,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細胞的分裂和分化》中有關“細胞分裂和分化”都屬于微觀的、抽象的生物知識,對初一學生而言,其思維大都處于由具象向抽象的轉變過程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從他們的角度來設置問題,層層引入,避免設計過難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細胞分化”知識,我的教學設計為: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細胞,讓學生結合“細胞分裂”知識來思考問題,如經細胞分裂產生的子細胞是一樣的,為什么后來會出現形態、結構和功能的不同?此時可引入新名詞“組織”的概念,告訴學生:每一種細胞所構成的細胞群都是一種“組織”,正是因為“組織”的形成才導致了這些不同。通過“組織是由細胞分化形成的”這一理念進入“細胞分化”的講解,最終使學生接受“每一個動植物體都來自于受精卵,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具備不同的功能”這些知識要點。課堂最后出示植物的保護、基本、分生、輸導四種組織和人體的上皮、結締、肌肉、神經四種組織的分布和功能,幫助大家列表對比記憶。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避免出現思維的跳躍。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的邏輯思維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整個教學也會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訓練知識遷移,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中提出:學習是為了實現終身受用。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具備不斷學習、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學生終究是要離開課堂走向社會的,他們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我會結合有關聯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知識遷移訓練,以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植物對碳氧平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轉變的,而光合作用又是學生所熟知的,所以,我就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證明“光合作用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并產生了氧氣”“呼吸作用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如此便可得出:碳氧元素之間是有相互轉變的關系,綠色植物通過這兩種作用來維護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學生結合先前所學,在兩個玻璃罩內將綠色植物分別和濃的氫氧化鈉溶液、點燃的蠟燭在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至光下幾小時,通過檢驗淀粉的存在來證明是否發生了光合作用,從而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這一結論。另外,學生還可根據經驗,利用剛熄滅的火柴梗來證明“光合作用能釋放氧氣”。
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繼續探究:只有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作用;要維持碳氧平衡就要保護植被,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了培養,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
四、創設豐富活動,活力探究
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內容上向生活和社會更開放的領域擴展。因此,我們的課堂活動設計也要注重形式的豐富和內容的開放,將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從而構建充滿活力的初中生物課堂。在教學中,我加入了一些動手操作和小組活動等內容,以活躍學生思維,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充分釋放潛能。
例如,在學習完“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組織”時,我介紹了“植物的輸導組織擔負著植物內長途運輸的作用”,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我讓學生結合植物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土壤中的一滴水為主體,介紹它經過植物的根毛到達地上部分最終進入大氣的過程,并分析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是如何傳遞到植物的根、莖、葉、花各部分的。這樣的一個小活動把三節課的知識都融合在一起,同時講故事的形式也避免了死記硬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又如,在學習完《人體的激素調節》一章內容后,我組織了一場關于“用激素好不好”的小型辯論賽。一方認為:激素是好的,并舉出自己“發燒時醫生注射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從而退燒”的實例。另一方認為:激素是不好的,理由是有人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病后迅速發胖,可見激素會影響身體的內部平衡。最終學生對激素的認識加深了,它們在身體中的存在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樣,針對某一問題而開展的辯論賽,學生會查閱很多資料,無形中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識。
枯燥的講解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巧妙地設計一些活動,就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對知識探究的熱情。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理念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可以增強學生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初中生生物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這是一項應長期堅持并不斷推廣的教學理念。但真正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后續工作中,我將繼續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切實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讓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綻放出更絢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閆秀芹.初中生物學實驗的幾點改進[J].生物學教學,2010(1).
[2]匡鋒.初中生物實驗的改進[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3(3).
[3]韋文彬.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低碳教育的做法與體會[J].中學教學參考,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