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菊如
摘 要:初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支撐的基礎性學科。我們應把它理解為包含學生從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實驗知識和技能更多地運用于課外自主性實驗在內的全部實驗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所謂的“小實驗”能更加有效地為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外實驗教學 實踐與思考
根據心智發育的規律性特征,初中生正處于“智能素養”和“人文素養”培育的關鍵時期。理論和實踐表明:勤于并樂于從事實驗活動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于積極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行為習慣、學習品質和個性氣質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既要高度重視課堂內的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不斷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要注重“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努力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在厚積薄發中積極有效地培養他們的生物素養、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
那么,如何充分顯現初中生物課外小實驗的意義和作用呢?
一、有效激發初中生的課程學趣和求知欲望
學校教育是一項充滿情感的藝術實踐工程。初中生雖然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和自控能力,但他們正處于青春活躍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性格沖動,對于情趣化教學依然存在較強的依賴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情趣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內驅力、提升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啟迪思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從中贏得超乎想象的“情緒智力”效應。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剛接觸生物學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努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生物現象,以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情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或個體或小組到農村果園里近距離地觀察花的結構,認識花芽和葉芽,觀摩酸棗嫁接大棗或其他植物嫁接過程,實地調查河水被污染的問題等,在大自然這本“綠色的教材”中盡情地學習和探究知識,并適當地把這些知識記錄下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課外自主活動既可有效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情趣,又能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勤于動手的綜合能力。
二、有效培養初中生的觀察能力和學習意識
我們感同身受的是,學會觀察并善于觀察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習慣和品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觀察是獲取事物情況、生物知識和發現知識的良好途徑。人類有史以來,許多重要知識無不是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縝密的思考和推理,再歷經持之以恒的實踐而最終形成的,比如,昆蟲學家法布爾、科學家斯帕拉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等。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觀察方式,抓住事物細節,并能從發展變化中逐步而全面地認識事物。以“種子的萌發條件”為例:在教學前,教師讓學生在塑料杯中對綠豆、黃豆和玉米等種子進行實驗培養,并隨時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雖然實驗過程由學生自行操作,但由于易操作,且不易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可以在失敗后重新培養,因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在把課外培養的萌發種子帶到課堂展示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幼根的形狀變化,并通過肉眼和放大鏡來進行觀察對比,讓他們有效地體會到根的生長進程、根部的吸水部位以及根尖適于吸水的特征。這樣,通過開展生物課外小實驗活動,不僅實現了理論聯系實踐,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而且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也就是說,課外小實驗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和必要延伸,它能讓學生在親身實踐、親手操作、親身感受和自主探究中獲得快樂情趣,并不斷獲取成功。
三、有效培養初中生的實踐精神與創新能力
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核心生產力,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更是新課程理念與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初中生物課外小實驗活動中,在缺乏教師的直接指導下,如何選擇實驗器材,如何設計實驗活動方案,如何開展實驗活動的具體操作等,這些對于初中生來說,都是自主探究實踐和嘗試創新的一種過程性活動。不僅如此,課外小實驗也很少拘泥于教材知識,不再墨守成規,能夠讓學生在相對寬泛、自由、活潑、輕松的環境中自主判斷、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并能根據實際認知和經驗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比如,在學習“植物營養繁殖”內容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獨特條件,在馬鈴薯種植、柳樹扦插和草莓壓條栽培中任選一項并積極開展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在充足的時間內和寬裕的條件下,在大自然實驗田里盡情地驗證教材上的理論知識,不斷探索生物的奇特性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上述課外小實驗活動中,學生不但能逐步掌握相應的生物知識、技術和方法,而且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四、有效培養初中生的探究思維和科研能力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努力把教師角色轉變為導師角色,把教學行為轉變為導學行為,引領學生在“書山”“學海”中逐步攀升、不斷遠航。就初中生物學科而言,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內容,把植物生長過程等內容充分展示出來,并開展相應的課外小實驗活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發現問題,在應用中不斷拓展知識,在反思中逐步培養探究思維和科研能力。例如,一些如“植物運輸作用”“探究動物行為”“魚鰭游泳中的作用模擬探究”“對于光合作用的改進探究”等內容,長期以來都是課程實踐活動的重難點內容。教師若能指導學生把這些問題作為探究專題,那么學習效果必然會更好,實驗的作用、價值和意義也會更大。再如,初一生物中“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長”“觀察葉色和光照有沒有關系”“看看水分沿著莖的什么部分上升”等,因觀察周期長而無法在課堂上完成的實驗,就比較適宜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小實驗活動。如此,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管理、實踐記錄中進行比較、分析和思考,逐步培養他們的新知探究和科研能力。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課外小實驗不僅是課程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有效延伸,它更是一項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的實踐課題。
參考文獻:
[1]郭翠英.淺談初中生物營造高效課堂的策略[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2(12).
[2]楊玉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池州師專學報,2005(3).
[3]劉俊玲.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J].教法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