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林
摘 要:地圖是地理的“語言。”電子地圖的出現讓地理課堂變得更加高效,運用電子地圖編碼功能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利用圖形變換、動態成像和等功能可提高學生的辨識度,用虛擬體驗功能促進學生的實踐學習。
關鍵詞:初中地理 電子地圖 應用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可以讓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地圖也與時俱進,出現了電子地圖。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更好地運用電子地圖,將會有效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解決地圖綜合信息繁多而學生只能有限汲取、掌握地理信息的矛盾,利用電子地圖的各種功能,可提高對地圖的視覺感受能力,提高探究和分析地圖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
一、圖表編碼,促進分析
圖表編碼是指教師利用電子地圖,預設好一些地理數據,讓學生根據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編碼,并運用一定規則,使電子地圖呈現不同的界面圖像,展現不同情況下的地圖。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有關地理問題的分析、比較,在嘗試運用圖表編碼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
例如,在學習“人口問題”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形象、更直觀地理解中國人口特點并分析由此而產生的人口問題,利用電子地圖的圖表編碼功能進行數據預設。預設一定的數據之后,可從中國地圖上看出不同區域內的人口情況。要求學生利用區域選擇功能來選擇一定的范圍,關注一些相關的省區,就能看到該省區的人口分布情況、人口密度情況。另外,還可以設置畫線工具,學生可利用它來將某個區域分成若干部分,就可以看到各部分的人口數量及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有了這樣的工具,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主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查看中國各地區的人口情況,通過觀察,進一步分析中國可能存在的人口問題。利用電子地圖,教師不必直接告訴學生中國人口的問題是什么,可以讓學生根據圖表編碼來研究和分析,依據數據得出結論。
圖表編碼使得地理課堂的學習更加靈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工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電子地圖展現了普通地圖所不能及的優點,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會分析各種地理現象,形成地理學習的基本技能。
二、復合疊加,辨識對比
電子地圖具有復合疊加功能,能夠將若干個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地圖疊加起來,進行復合展現。學生也可以通過對幾張地圖的疊加對比來分析、辨識,從而得出答案。電子地圖的這種功能可以考驗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因為地理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沒有絕對的孤立,借助這種功能學生可以對地理問題進行更好地分析與總結。
例如,在學習“板塊的運動”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板塊運動之后的結果,還要讓他們了解為什么會出現板塊運動的現象。教師可以將板塊運動的地圖、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圖疊加在一起進行展現,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全球地震、火山爆發常見的地區和地殼板塊運動的地區,分析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將這些地圖復合疊加后,我們可以發現:地震、火山爆發常見的地方就是板塊運動比較活躍的地方,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理解: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學生要在地理學習中嘗試發現這些現象,找到其內在的規律,自主歸納總結,這是地理學習的又一種基本技能,也是以往教學中容易忽視的問題。學生在學習全球板塊分布及運動的同時,也對全球火山帶、地震帶的分布有了深刻的了解。
再如,在學習“地理土地資源”一節內容時,學習土地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難利用土地)的分布,要求學生說出不同土地類型分布的地形區、干濕區、溫度帶。這一點學生很難做到,學生缺乏空間概念,這三種地圖(中國地形圖、干濕區分布圖、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在大腦中不能疊加復合。有了電子地圖,則可迎刃而解,將中國地形圖、干濕區分布圖、中國溫度帶分布圖、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四者疊加,就能準確、清晰地看到其分布情況,并能輕松解釋分布的原因。
通過復合疊加的功能可以讓學生更加方便地將幾張不同的地圖放在一起進行辨識,這在使用上比傳統地圖方便得多,學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分析不同地理現象之間的關系,找到其中的潛在規律。
三、運用動畫,動態感知
動畫功能是電子地圖區別于傳統地圖的又一大特點。電子地圖的動畫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在動態的情況下更加直觀清晰地觀察一些地理現象,運用動畫功能符合學生的覺察敏感性,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作用。一些具有動態變化特點的知識點都能用動畫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
例如,在學習“季風氣候顯著”一節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弄清幾個問題:季風是怎樣形成的;季風形成的區域是哪里;季風氣候在地區上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等。為了使學生對季風的知識了解得更加深入,就可以運用動畫功能來描述。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現有關季風形成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季風在不同時間的方向,季風對某個地區氣候變化的具體影響。對于季風的形成、季風影響區域等問題,都是較為抽象的內容,學生無法直接體驗、感受,更無法知道其規律。但運用動畫方式,就能將季風的形成及其影響用動態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季風的變化。根據地圖呈現的動態情況,讓學生分析“各個地區受哪種季風的影響”“季風的運動是否有一定的規律”等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和歸納能力。
一些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地理現象,可以采用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如天氣變化、人口變化、洋流運動、臺風形成及運動軌跡等,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變化規律,更好地把握變化中的各個環節。
四、虛擬體驗,嘗試實踐
虛擬體驗是電子地圖所獨有的體驗和實踐方式,它可以通過電腦來設計一個虛擬場景,讓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場景中進行多元互動。教師也可以通過這個虛擬體驗功能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以彌補無法在校外進行實踐活動的遺憾。
例如,在學習了“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工業的空間分布”等課程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綜合起來,給學生布置一個實踐體驗項目,以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內容。布置學生利用電子地圖進行“模擬家園”的建設,創建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園。在這個體驗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標識工具,將居民點、農田、農業類型、工廠、交通干線等相關內容在地圖上標注出來,依照已學習的內容,對家園進行合理規劃。這一過程進一步考查并檢驗了學生是否掌握了教材內容:看一看布置的交通運輸網是否完善,農田、農業類型和工廠在空間分布上是否合理,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說一說為什么要如此分布和利用土地,在農業區和工業區的安排上考慮了什么原則。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學以致用,在實際操作中,既能把握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運用虛擬體驗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嘗試實踐活動中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
五、圖形變換,直觀展現
圖形變換能夠更好地進行地圖分析,可深入了解不同事物的屬性。讓地圖的展現更加靈活多變、直觀方便,在學生讀圖析圖時,更加符合認知規律。
例如,在學習“民族的分布”內容時,教師可運用圖形變換來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觀察到中國各民族的分布情況。對于民族分布的數據,可用顏色、表格、餅狀圖等方法展現,使用不同顏色來顯示不同的民族,這樣就可以看出哪些省份分布著更多的民族,在使用顏色的同時可加上柱狀圖,在柱狀圖上標注該顏色代表的民族所擁有的人口數量等信息,內容會更加明了,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我國各民族的不同情況。利用電子地圖的放大或縮小功能,可將一些少數民族分布較多的地區進行放大,以更加清晰地展現該地區有哪些少數民族。這種學習方式清晰直觀,利于學生加深知識印象,鞏固所學知識。
電子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教學工具,它具有傳輸信息、解析分析、探索研究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在地理課堂上合理使用電子地圖,將使學生的地理學習變得更加高效。運用電子地圖可以體現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的各種原理,符合地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銘.地圖構圖的視覺心理因素研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
[2]劉儒備,陳琦.多媒體互動插圖對科學說明文學習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2(2).
[3]王海龍,陳毓芬.電子地圖圖例可視化設計的研究[J].海洋測繪,2007(4).
[4]苗蕾,李霖.地圖與動畫的結合與發展[J].測繪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