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紅
摘要:高中美術欣賞課是以綜合性發生效應的。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美術的審美特征出發,通過對不同美術理論的理解認識,在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引導學生運用感知、記憶、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判斷,從中獲得感性和理性知識,通過欣賞教學,讓學生有目的的,積極地進行探索學習,達到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啟發形象思維,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和美術批評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探究
美術欣賞課該如何上才能讓學生既不感到枯燥無味又能在提高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想象力及創造思維,這是我們美術老師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運用作品比較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藝術理論知識,如再現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學生很難掌握,更不用說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給學生介紹這些理論的同時,再通過不同作品讓學生自己比較,理解。如再現主義美術的欣賞教學中,學生要掌握再現性美術就是藝術家“意”在再現客觀世界,側重于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再現與模仿的寫實性作品。學生往往對這樣的藝術理論缺乏應有的感性認識,因而印象不深,影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欣賞。為此,我選擇內容相同的反映自然物象的圖片和再現主義美術作品讓學生進行直觀的比較,從而發現藝術模仿現實這一理論的表現方法:再現客觀對象特征,形象具體真實,藝術形象趨向典型化。如將米勒的《拾穗者》與現實生活中收割的勞動場面的圖片作比較,讓學生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讓學生體味到畫家要創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環境,例如畫農民,就必須對農民生活、農民的氣質和形象特征有深刻把握,還要在藝術表現中將農民的本質特征予以強調表現,能真實再現典型性的藝術形象。
再現主義的藝術理論只是從某一個角度對藝術所作的認識。隨著藝術的發展,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是繼之而起的又一重要理論。表現主義認為藝術家不以誰畫得與客觀世界逼真肖以為能事,而是一描繪對象為媒介,表現自己的情感、意趣、思想、意念等主觀世界為主。抽象主義卻認為藝術作品不必受具體物象的約束,強調以點、線、形、色作為符號,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現純精神的藝術。這個藝術理論的發展過程以及各個藝術理論的特點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是個難點,因為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藝術持著某種理論,這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各種藝術現象的看法和藝術作品的評價,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已不能再以在藝術理論中只是一家之言的模仿說來指導教學是實踐,而應該廣泛了解和吸收各種理論的長處,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美術欣賞教學。為此,我們同樣采用作品比較法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通過作品比較,了解這一藝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通過作品比較,了解不同流派的特點以及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傾向的藝術形式。
二、運用探究式的方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探究式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在于:用探索研究的方法,創造性的解釋、理解美術作品。我們把這種欣賞方法運用到表現主義美術作品欣賞教學中去。表現主義是繼再現主義藝術理論之后的一個重要藝術理論。表現性的美術作品不同于再現性的美術作品,它是以描繪的對象為媒介,表現自己的情感,意趣、思想、意念等主觀世界為主,為此而將對象按照主觀意圖予以變形和抽象化處理。表現主義強調“藝術從根本上說是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觀點的”。如何讓學生理解,信服這個藝術理論,我們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從美術作品中去發現,去證實。
在實際美術欣賞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問答式以及自由解說式。具體教學步驟可分為三個階段:
(1)觀察階段。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學生把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寫在筆記本上,并作口頭發言。
(2)分析階段。從形、色、構圖等角度出發,分析作品的特征。學生做筆記及口頭發言。解釋階段畫家采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品想傳達什么樣信息?學生邊作筆記,邊作口頭發言。從這個階段開始,進入作品的深層欣賞,這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意見,討論就可以充分展開。
(3)價值判斷階段。對不同表現手法的作品,學生喜歡還是討厭?在這個階段中對作品的整體特征作分析,對作者意圖作解釋,并加上喜歡還是討厭的評價,一邊寫出對作品綜合的印象和理解,一邊作口頭發言。
三、適當地把音樂引入美術欣賞課堂教學
美術和音樂這兩朵姐妹藝術之花,在藝術表現上個有千秋,假如在美術欣賞可中能夠把既符合主題又有旋律優美的音樂引入課堂教學,將能達到圖音并茂的效果,增加藝術感染力,讓學生在充滿新鮮愉悅的藝術氣氛中去認識美,發現美,將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增加表現力、創造力。況且抽象主義美術作品本身就趨向音樂性,一些心理學家研究認為色彩與聲音可以產生聯覺。如低音產生深暗色,高音產生淺亮色。因此,在欣賞抽象主義美術作品教學中,我們把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去體味抽象主義藝術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