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
摘 要:本文以我國明代的《落花詩意圖》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維納斯的誕生》這兩幅畫的政治背景和美學思潮為主,以抽象與具象為出發點,從植物圖案、人物圖案以及表現技法等方面來剖析中西方繪畫的差異。從中得出,中國畫大多是抽象的,而西方大體上是具象的這一結論。
關鍵詞:中西方;抽象;具象
中西方繪畫都有著深厚的歷史。隨著繪畫的不斷發展,中西方繪畫逐漸形成各自獨特而又相對穩定的藝術風格,繪畫技法也各具特色。西方繪畫在理性、客觀、科學、辯證的思維指導下,將題材集中在人物繪畫中,并且主客二分地將表達對象完全作為一種客體來進行表現。而中國繪畫因為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將山水繪畫推至頂峰,寄情于景,將個人意志融于景物之中,渾然一體。從呈現方式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追求的是主客交融的意象空間,西方古典繪畫追求的是現實空間的逼真幻象。
1 抽象與具象
從概念上來說,抽象是通過分析與綜合的途徑,運用概念在人腦中再現對象的質和本質的方法。具象是經提煉加工的原型,即自然形,具可識別性。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都是相比較而言的。例如,《落花詩意圖》《韓熙載夜宴圖》這兩幅畫相比較,后者的描繪更加嚴謹精煉、器物真實感更強,相比較而言,它是具象的。如果把《維納斯的誕生》與《韓熙載夜宴圖》作比較,顯然,前者又是為較為抽象的一幅畫。因此,同一個事物要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其抽象與具象。
2 背景分析
2.1 政治背景
《落花詩意圖》是明代沈周的作品,明代興起的以個性解放為中心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哲學上的表現是爭取人的解放,在文藝上的表現則是爭取文藝解放,而哲學啟蒙則為文藝啟蒙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而《落花詩意圖》正是作者抒發春暮感傷的個人感情,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當時藝術的民主色彩。
《維納斯的誕生》作于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充滿了人性和愛的氣息。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主要體現為以人作為創作的主題,注重表達人的思想、人的尊嚴、人的崇高以及藝術家的真實感受。此畫中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在中世紀被看作女妖而遭到焚毀。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沖破思想的禁錮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們,卻覺得這個從海里升起來的女神把美帶到了人間,這正是人文主義的體現。
2.2 美學思潮
在明清的思想文化領域里,一些與占據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形成激烈碰撞的和帶有民主色彩的藝術家們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化影響著美術的發展,畫家古人追求筆墨的表現形式,有的注重個性的抒發和內在情感的表達,作品具有強烈的世俗味。
對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來說,當時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認為,虛構不等于虛偽, 模仿不妨礙創造。總體來說,他們的觀點是現實主義的。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無論是在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方面,重視技巧是一個特色。他們在搜尋“最美的線形”“最美的比例”的形式之中,使藝術技巧結合自然科學,實際上推動了西方藝術的進步。[1]
3 圖案元素分析
《落花詩意圖》構圖簡潔,近景取山景一角,描繪起伏的土岡、巖坡、綠樹、流水、紅橋,遠景是隱隱青山。畫上大片留白,使境界更為空曠寂靜。另外,在臨水巖坡上畫一老翁拄杖獨立,似乎感到“山空無人”,從而流露出作者春暮感傷的寂寞之情。
《維納斯的誕生》構圖比較單純,全畫以裸體的維納斯女神為中心。畫面上人物的體態和衣紋表現十分出色,人物與自然背景也達到巧妙的統一和諧。
3.1 植物的圖案分析
中國山水畫處在寫意的情境上,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線不僅有“應物象形”的功能意義,更具有對物象內在的本質表現,并賦予了“線”在質感、力度、律韻方面獨特的審美價值。例如,《落花詩意圖》用幾根線來代表葉子,中國畫是線的韻律的表達,由于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于線條的流動,因此中國的繪畫還帶有舞蹈的意味。而西方則采用寫實的手法,善于運用光與影的變化,注重事物的比例,細致嚴謹地描繪出葉子層層疊加的狀態,從而使畫面達到逼真寫實的效果。
3.2 人物的圖案分析
《落花詩意圖》作者用簡單的線條描繪出臨水巖坡上的一老翁拄杖的情形,似乎感到“山空無人”,從而流露出作者春暮感傷的寂寞之情。而《維納斯的誕生》中的維納斯的表現則注重人物的比例、形態、明暗關系以及透視關系,人物美的形式是一種典型或理想狀態,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作者通過對維納斯面部神情的細膩刻畫,展現出維納斯困惑的狀態。
4 表現技法分析
首先,從題材的選擇上來說,中國畫都愛以山水境界作為表現,和西方自希臘以來拿人體做主要對象的藝術途徑迥然不同,這兩幅圖也是如此。其次,從透視方式來看,《落花詩意圖》采用散點透視,而《維納斯的誕生》則采用焦點透視,這是中西繪畫上的一個普遍性差異。由于焦點透視更加符合人眼觀看的狀態,所以相對來說,后者則更為具象。另外,前者圖畫上大片留白,使境界更為空曠寂靜,這與中國的虛實結合思想是相貫通的。
5 結語
通過對以上兩幅畫的認知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落花詩意圖》相對于《維納斯的誕生》更為抽象。如果拿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壁畫與古埃及壁畫對比,拿我國明朝畫家唐寅的《看泉聽風圖》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對比,拿我國近現代徐悲鴻的《愚公移山》與18世紀末大衛的《馬拉之死》作對比。那么,大體而言,中國繪畫大部分可以說是抽象的,而西方大體上可以說是具象的。所以對于中國畫來講,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為主觀情思的象征。而西方則更注重理性與比例美。這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政治、美學思想的不同,才使得我們創造出的繪畫作品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該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揚長避短,從而相互進步、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 李卓.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油畫與中國宋元時期文人繪畫題材的哲學思維方式比較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4.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10-118.
[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