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摘 要:本文認真分析了軍校青年學員的思想特點,剖析了影響學員成長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從課堂育人、案例教育、網絡教育、自我教育、文化育人等角度探索青年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育
探索學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促進院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對培養適應部隊需要的合格人才,增強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軍校學員的思想特點
1.1 自主性強,集體觀念淡薄
青年學員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深受父母和長輩的嬌慣和寵愛,喜歡張揚自我,極易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和解決事情。沒有或很少經歷過挫折和打擊,強調的是主觀感受和個體意識。他們對生活的質量和品位有更高的標準和追求,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大,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集體意識比較弱。
1.2 選擇性強,明辨是非能力較差
青年學員成長在信息大變革時代,熟練掌握了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本領,接受信息的渠道或方式趨向多元化,價值取向呈現多樣性和分散化。青年學員心態開放,視野開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容易使部分青年學員沉迷于網絡,逃避正常的社會交往,影響到在社會生活中的工作質量和效益。
1.3 多變性強,實用主義較為嚴重
市場經濟條件下,日劇激烈的競爭趨勢和復雜多變的利益關系,使青年學員把價值取向集中于具體的事情,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更加重視與現實的結合。
1.4 差異性強,抗挫折能力不足
青年學員由于社會經歷、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思想觀念、志向追求、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心理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部分來自大城市的學員,具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而來自邊遠、貧窮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員,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兩類學員之間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才能適應兩者之間不同的行為方式。
2 影響青年學員思想的主要因素
2.1 社會環境的新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國的社會環境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民民主意識增強,輿論監督大眾化;傳統價值觀受到沖擊,社會功利化傾向嚴重。
2.2 部隊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部隊的變化也影響著青年學員的思想動態。既要高學歷還要強能力,既要一樣精還要樣樣通,既要素質好還要作風硬。相對于院校較為寬松的環境,基層部隊對學院的要求更加嚴格,這就要求干部學員要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培養自身過硬的作風。
2.3 家庭環境的新變化
家庭是學員的第一所學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家庭的經濟能力在不斷提高,物質生活也非常豐富;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成才期望值較高;看重學習能力,忽視動手能力,導致孩子的能力片面發展。
2.4 網絡環境的新變化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學員可以利用網絡查閱資料、交友,抒發自己對部隊、人生的理解和理想,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網絡的開放性,推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進行文化侵略,這極易腐蝕青少年。
3 探索青年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針對新的特點,面對新的變化,必須積極探索有效模式,不斷增強教育實效。
3.1 加強對課堂育人的有效指導
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時代感,結合當代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引導學員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判,增強他們的社會倫理意識。對他們要增強針對性,摒棄空洞說理的授課方法,把理論灌輸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了解青年學員個別的思想動態。增強主動性,從心理視角著眼,摸清學員內心沖突的類型及成因,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排解,加強與學員的互動交流,弱化上下級的對話模式。
3.2 探索通過案例教育的新方式
加強對案例教育的探索,要善于發現典型。開展對基層部隊廣泛深入的調研,挖掘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把這些人物搬進課堂。注意發現院校內部的典型,激發學員的模仿反應,要讓青年學員走院校,走進革命紀念地,部隊一線,社會基層,讓他們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針對青年學員思想多元化的實際,繼承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優良傳統,讓教員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從學員身上找到互動的共同點。
3.3 開辟網絡教育的新領域
針對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要注重疏堵結合,強化監管,打好思想“保衛戰”,堅決占領主陣地。要建章立制,對虛擬的網絡環境下真實的個體進行約束,嚴防網絡中的違紀違法行為,幫助學員形成正確、科學的“網絡模式”,傳授網絡環境中趨利避害、去偽存真的本領,使網絡真正為我所用。
3.4 加大學員自我教育的比重
加大學員自我教育的比重,積極營造優良的院校環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員進行熏陶,使其自主自發地端正自身的態度、辨別是非、克服缺點、改正不足。通過院校的心理服務隊伍,培養學員完善的人格,積極樂觀的態度。發揮學員骨干及廣大學員的作用,創設“處處是課堂,無處不教育”的良好氛圍,在集體主義的氛圍下共同進步和提升。引導學員進行自我鑒定、思想小結、理論研討等,自省、自悟、自查。此外,通過案例教育、網絡教育等方式樹立榜樣,結合在學員中普遍開展的“三互”小組等活動,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以使其自主自覺地擺正心態,自主增進自身政治覺悟,虛心學習他人長處,彌補自身不足。
3.5 提升文化環境育人的地位
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文化長城”。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員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加強對文化活動的引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相關部門應提高認識,精心組織,嚴謹務實,使活動內容格調高雅,形式多樣。既有陽春白雪又有鄉里巴人,寓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于文化活動之中,以優秀文化環境教育人、引導人。
參考文獻:
[1] 劉鳳娟.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探究[D].西南大學,2013.
[2] 白曉斌.新時期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價值工程,2011(04):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