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娜
【摘要】目前,如何改革大學英語課堂,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已成為每個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依據構建主義理論和任務型教學法理論,以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15級新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構建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方法和策略,期望通過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探尋出一條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途徑,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 任務型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方法和策略 實踐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以及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將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交流任務,作為學習英語基本途徑的英語課堂教學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2001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簡稱《標準》)中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著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英語教學方法應該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全方位、立體化教學方式轉變。這一要求的提出,給高校傳統課堂教學和傳統教師角色帶來空前挑戰的同時,也為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機遇。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大學英語教師逐漸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于是在探尋新的教學模式的道路上,任務型教學法就作為一種能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現代教學模式脫穎而出。
一、任務教學法和建構主義理論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由英國教育專家博雷泊于20世紀80年代在印度提出并實施的一整套教學模式。任務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和“以學習者為中心”,其心理學的依據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一種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論,該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應只是被動地接收外來的信息,而是有根據有選擇地接收外在信息,建構其意義。建構主義特別強調要通過互動和合作進行學習,認為孤立的學習不能導致知識能力的增長,學習者只有通過與周圍的同伴合作才能激發內在因素。而當前所提倡的任務型教學法的特色就在于多層面的互動,正好可以滿足這些要求。
二、針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現狀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構建
1.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根據以上的理論研究,筆者通過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15級新聞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以及與其他一線的大學英語教師交流、探討發現,該專業各個班級的大學英語教學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語言的交際應變性和得體性,使學生的依賴性變得日益明顯,出現了“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現象,從而陷入“啞巴英語”、“聾子英語” 的病態英語教學之中,語言交際功能完全失效。
2.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構建和實施。大學英語課是目前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之一,其內容多為經典的英語范文,且大多數范文都有著深厚的時代特征和文化背景,對范文的深刻把握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國家的基本人文、風俗及文化內涵。根據大學英語課程的要求,按照任務實施的不用階段,把任務細化為課前、課上及課下任務。教師通過任務的完成情況來評估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從而達到英語教與學的最優化。
(1)任務的設計。任務型教學模式實現的關鍵是如何設計和實施任務。而任務是由教師設計出來的,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遵循以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為宗旨的原則。第一,任務的設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才能有目的的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完成交際,在真實、自然或模擬自然的環境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第二,任務的設計要具備可操作性,及難易適中且不宜過長而沖擊正常的教學進度。任務的設計應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形成任務鏈,使語言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第三,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通過完成特定的實際任務來獲得知識,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第四,任務的設計還要考慮其他學科間的滲透,體現任務型教學活動的交際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英語課程中涉及許多英語之外的學科知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2)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的穩定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學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完成的。任務型教學課堂應一改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模式,讓學生置身于語言之中,在參與活動、完成任務中掌握語言,獲得語言能力。既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又兼顧了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掌握語言的同時,發展認知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及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該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根據學習的目的和要求、主題相關性任務布置的課前任務;根據課文內容、主題任務成果實施課上任務;根據詞匯測試和模仿寫作布置課后任務。
筆者現以《新視野大學英語》(2008版)第二冊第三單元A篇課文 Marriage Across Nations為例,對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實施過程作簡要概述。
首先,布置課前任務。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設計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學習任務。1)根據學習目的,列出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關鍵詞、短語、語法結構、文章分析。2)圍繞主題提出相關的值得探究的話題。該文章主要講述了跨種族婚姻,教師可以根據這一主題,提出如跨種族婚姻和跨國婚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中西方不同的婚姻價值觀以及不同婚俗等相關問題,學生以研討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此任務能夠使學生能動、自主地收集、分析資料,用質疑、發現等方法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最終解決問題,完成任務。3)將本課的詞匯制成單詞表和詞匯自測題集,讓學生填寫其派生詞性、同義詞、反義詞,并完成自測題集,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字典、查詢網絡等方式了解詞匯的用法并熟記詞匯。
其次,實施課上任務。1)利用PPT課件分析語篇結構、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并有重點地講解重點詞匯、關鍵句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篇章結構及相關知識點。2)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提問,并要求學生用重點詞匯、句型造句,以確保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全面、透徹理解。3)各研究小組以課件形式匯報主要問題的研究情況。全體組員需共同參與,分工完成口頭匯報。匯報結束后,其他小組的成員對該小組的匯報作客觀評價并提出問題。整個匯報過程中,教師對每一小組甚至每一個學生進行口頭評價并做書面記錄,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所有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對這個主題問題進行全面總結。
最后布置課后任務。1)要求學生完成本單元的課后練習,教師負責監督和檢查。2)布置summary寫作練習以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3)布置與課文結構相似的模擬寫作練習。教師批改后在下一節課上做評講。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踐反思
筆者承擔了15級兩個大一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為了在課堂教學中作實證研究,將兩個班級分別定位實驗班和對照班,人數各為63人。在實驗班的教學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而在對照班的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新生入學時學校的統一摸底考試中,兩個班的成績均值差異不大,分別為71.28和71.13。但是經過了一年的學習,在學年的期末考試中,雖然兩個班的成績均有所增長,但實驗班的均值增幅更加明顯,達到了76.47,而對照班只有73.12。
實踐證明,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構建任務型教學模式是有效的、可行的。此教學模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加強了教學雙方的實踐互動環節,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但同時筆者也發現,此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對教師而言,充斥程式化的課件教學失去了個性化的教學風格,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對學生而言,過多地依賴網絡完成任務使其任務的完成缺乏一定的創造性思維,且上網費用和個人條件等因素造成的上網不便,影響課前、課后任務的完成。
盡管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實踐證明,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構建和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是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需求的,它克服了單純的“自主”式學習模式的缺點,使大學英語教學朝著更加務實、合理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Jane,Will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Britai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Press,1996.
[2]Nunan,D.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M].Britain:Longman,Inc,1991.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4]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廖曉春.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課堂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11).
[7]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8]維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