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促使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催生了互聯網金融的產生。2013年以余額寶為代表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開始迅速發展,然而,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與美國迥異的鮮明特點和獨特范式。中國長期以來的金融抑制政策決定了互聯網金融自誕生之日起就有鮮明的“普惠性”的特征。本文從互聯網的內涵發展軌跡出發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性的具體特征,最終分析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普惠 金融創新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及模式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興起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互聯網金融業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形成了諸如余額寶、P2P網貸、眾籌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隨著各種類型的互聯網模式的出現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理論的認識也逐漸豐富和深化。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國內外學者雖然從不同角度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進行闡述,但目前尚未對這一概念達成共識,本文認為互聯網與金融能形成深度融合大多是基于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形成的新的一種金融模式,是對傳統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模式的補充或替代。
二、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相容性
(一)兩者內涵的一致性
“普惠金融”譯自英文“Financial Inclusion”,是聯合國在宣傳2005國際小額信貸年時率先使用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能夠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普惠金融代表一種平等的理念,是信貸和金融融資渠道等的公平性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人有機會參與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二是普惠金融體現一種創新。為讓每個人都獲得金融服務,應在金融體系內進行制度、機構和產品等方面的創新。三是普惠金融體現一種責任,就是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的低端客戶,如中低收群體。普惠金融主要經歷了小額信貸、微型金融以及普惠金融三個發展階段.可見普惠金融主要是在傳統金融機構介入不到或者不介入的領域開展業務。而互聯網金融“平等、自由、分享、協作”的精神與普惠金融的理念相契合。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方便、快捷和低門檻的特征使得其在普惠金融領域開展業務更加便捷。因此普惠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內涵、服務群體以及發展目標都是一致的。
(二)目標的一致性
普惠金融的提出是對國際上有關金融排除現象的解決,所謂金融排斥是指處于弱勢地位的金融服務需求者無法以可承受的成本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公平且安全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因而不得不求助于同樣被排除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金融渠道的過程。普惠金融的目標是真正消除金融壟斷和排斥,讓每個社會成員享受到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幫助的群體主要是農民、小微企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互聯網金融雖然沒有明確的服務群體和幫助目標但是其依靠互聯網技術形成的產品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民、小微企業以及城市低收入群體金融需求的問題。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平臺通過對消費者海量的信息的處理可以分析出消費者的信用狀況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問題。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借貸平臺、以支付寶和微信為支付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以追夢網為代表的眾籌平臺這些都是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他們作為金融創新的手段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普惠金融的金融創新問題。因此,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目標的一致性。
(三)服務普惠金融的優勢
雖然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問題依然困擾這企業主和監管者們,究其原因是商業銀行在為中小企業貸款時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王健翔(2012)調查研究表明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銀行要負擔高于大企業貸款的8~10倍的貸款成本,然而卻沒有一個合理的風險緩釋措施,如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高達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的6~8倍。這使得銀行收縮在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在這種情況下,各類中小企業只得將目光投向高企的民間借貸中去,相關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民間借貸所付的成本是銀行融資成本的2~5倍,如此高企的借貸成本極易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溫州中小企業主因無法歸還貸款而跑路、自殺的現象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問題
移動支付領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夠重視,沒有明確的的法律保護互聯網上的消費,因此出現了消費者信息泄露、詐騙犯罪、盜卡、惡意支付等問題。電子貨幣發行商制定諸多“霸王條款”的存在使得消費者無處申訴。快捷支付,二維碼支付等無卡支付新技術存在用戶信息泄露而因引發的欺詐現象移動支付方面,一旦出現系統性問題將導致用戶資金大量損失從而影響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信心。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加大了監管的難度。“一行三會”是我國對金融業的主要監管機構。但是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證券、保險三大業務沒有明確的界限導致無法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地監管。另外互聯網金融下由于經營的業務過程和地點都是虛擬化的,監管范圍變大、監管難度增加,現行的現場監管體系難以奏效。如電子貨幣甚至虛擬貨幣正在大規模地快速流通和急速增長,加快了貨幣流轉速度、使得市場上貨幣供應量增加,監管部門無法有效地進行監管以及宏觀調控。
四、結論及建議
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服務小微經濟。互聯網金融雖然天生與普惠金融的目標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互聯網平臺的開放性以及當前政策法規不健全等原因的存在互聯網金融不可能自動地服務于普惠金融。因此,政府必須制定一定的政策將互聯網金融引導到服務小微企業服務農村經濟中去。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王曙光,張春霞.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與金融創新[J].長白學刊,2014,01:80-87.
[3]張晶.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潛在風險與應對之策[J].經濟問題探索,2014,04:81-85.
[4]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07:3-9+16.
[5]晏海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6]焦瑾璞.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性[J].中國金融,2010,10:12-13.
作者簡介:侯耀新(1990-),男,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3(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