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雯
摘 要:播音主持專業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學科,目前隨著現代廣播電視行業對于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變得復雜化、多樣化,因而當前廣播電視行業對于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但要有良好的外部形象,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對于他們的內涵培養和潛力發掘也給予高度的重視。通過對自身內涵的培養和潛力的發掘,提高播音員的素質,也能夠提升節目的檔次,促進播音主持行業的繁榮發展,本文我們將探究如何對播音主持人才進行內涵培育和潛力發掘。
關鍵詞:播音主持;內涵培育;潛力發掘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286-01
每年有關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應屆生有許多,甚至有些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擠進廣電系統原有的編制中,使得原本就已經飽和的播音主持人才更加擁擠,但是播音主持行業仍存在人才短缺的情況,這說明是對于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方面存在問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大眾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要求和品位不斷增加,作為新時期的我們,應該牢牢掌握好專業知識,并且不斷培養自己的內涵,提升個人品格,發掘自身潛力,把握當前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時實現所需對于自身的業務能力進行創新和提升。
一、對播音主持人才的內涵培養
1.完善播音主持的綜合素養。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才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的綜合素養,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培養淡定、處變不驚的態度,巧妙的進行化解,這些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應變能力,并且借助機會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一個優秀的播音主持人才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主持人的采訪能力、思維能力、點評能力、編寫能力、語言的駕馭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這就需要利用業余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事情的解說能力。最后,播音主持人員畢竟代表了部門的形象,因而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十分有必要,他應該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格,因而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
2.培養良好的播音風格。播音工作需要我們通過日常的努力來表現與眾不同的播音風格,首先,需要對新聞內容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而在播音過程中要表明自己的獨特觀點,形成別人所沒有的主持風格,也就是在整理播音素材時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獨特的個性特點以及氣質。在播音過程中,我們在播音過程中的經驗和感受通過對于稿件的整理體現出來,我們的播音工作不僅僅要將那些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含義表達出來,還要向大眾表達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將紙上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形成自己獨特的播音風格。
二、對播音主持人才的潛力發掘
1.長期的一線采訪。播音員的每一次傳播活動,他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形象,更是背后所代表的縣、市級單位的形象。他不僅僅是簡單的傳聲筒,念字出聲照本宣科。現如今對于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挖掘他們的潛力,讓他們走出播音大廳,到報道的第一現場,走進新聞、融入新聞。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中,每次中央領導人出訪各地各國,播音人員總是隨時跟隨,記錄下領導人的點點滴滴,進行及時的報道,這樣使得受眾感到節目親切和可信,同時播音員進入一線采訪,可以本身的語言優勢、情感優勢和形象優勢。一名優秀的播音支持人才應該善于發現新聞、反應機敏、表達到位,而這種訓練的來源則需要長期的一線采訪。播音主持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投身的新聞的第一現場,參與現場采訪、寫稿,從新聞實踐中鍛煉自己,培養自己對新聞的敏感程度,提高新聞寫作能力,同時要鍛煉了播音工作者的創作能力,通過收集新聞素材,發現素材中的閃光點,多角度、多方位的進行創作,呈現給觀眾不一樣的新聞感受。例如:中央七套每天播出的《致富有道》中介紹各地的致富達人,播音主持人員都親身到達致富達人的工作地點,探訪他們的日常活動,在采訪中獲取致富的經驗、感受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在報道類似的稿件時,對象感就具體了,眼前自然浮現出熟悉的畫面,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情。”
2.加強日常培訓。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作為播音主持人才也是如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對播音主持人員進行思想培訓,宣揚黨中央關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弘揚社會正能量。同時開展一些競技類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播音主持人員的日常生活,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也發掘他們自身的各方面潛力,如:歌唱比賽、圍棋比賽、拔河比賽等,培養他們的思維、創新和團結精神。在每天的播音工作結束之后,要認真填寫《<午間新聞>播音記錄》,總結當日的播音狀況,播音主持部門的成員間互幫互助,相互指出問題和優勢,促進播音主持人員的共同進步。
新聞媒體事業的發展決定了新時期的播音主持人員應該具備更加豐富的綜合素養,作為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同時各部門應該加強對他們進行科學管理,對他們進行內涵培育和潛力的發掘,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提升他們的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睿.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培養模式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1.
[2]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3]于鳳靜.當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兩極格局”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4]李雅嵐.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主持人明星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