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亞奎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把教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一起來,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把教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一起來,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下面我從四個方面闡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教育:
一、適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所謂觸景生情,就是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的狀態下進入學習。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幾句導語、一首歌、一幅畫或一段視頻等等。如在教學《錢塘江大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地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為導入。當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出現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導體味情感
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后,教師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滲透在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之中的。在品賞詞句教學時,我們要抓住文中關鍵句,講清深層內涵和蘊意,讓學生“披文人情”,體會文章的“味”,與作者感情共鳴。如抒情散文《海濱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對大海的描寫實意是什么?是在表現人的生活,是潮聲、更是心聲、時代聲。“每當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在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反復使用“涌”“閃爍”“滾動”等動詞,生動地展現了大海波濤洶涌的壯闊景觀。作者將大海的神奇盡情描繪,為大海的動感涂上了一層雄渾的色彩,學生頓感大海的宏偉。飽含激情的筆觸,激發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波瀾壯闊一面,也有柔和秀麗的一面。
三、感情朗讀課文,引領體會情感
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因此說“三分詩,七分讀”。文章所蘊含的感情,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內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課堂上老師不能停留于對文章“字、詞、句”的圖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點感情指導,只有通過教師范讀和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才能體會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師生自然陶醉于美麗的大草原。所以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以及學生的感情朗讀,能促使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它具有一種吸引力,既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和教師、教材的內容形成共鳴,達到和諧的程度,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識,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學生的心靈。
四、拓展延伸閱讀,加深體驗情感
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僅憑課本中的百十篇范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只能是杯水車薪。閱讀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佳作,許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繞梁余音”。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能只局限于課文,應當在完成課文的教學目標后,引導學生沖破課文界限,適當將思維引向文外空間,向橫向拓展或縱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擴大知識視野,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