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潔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而小學教育作為我國的基礎啟蒙教育,其所取得的進步也越來越顯著。語文是小學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一項基礎教學內容,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眾所周知,在眾多學科中,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其是連接各學科的紐帶,學生只有先學好了語文,才能夠學好其他學科。語文教學的關鍵之一在于閱讀,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要對學生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也應當具有新的思考,以下筆者就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來簡單談一談其有效措施。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行得越來越如火如荼,眾多小學語文教師紛紛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以此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部分教師由于用力過猛,只顧著追求營造課堂氣氛,在課堂上對一些延伸話題討論過多,導致了課堂教學內容主次失調,更加忽視了閱讀教學,從而造成閱讀教學效果降低。
2、教學內容不具針對性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都沒有針對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內容,而是照搬一些現成的教學方案,因此導致在實際教學之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不符,或是與學生現有的知識脫節,這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單一
自新課改以來,雖然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都對閱讀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過深,很多教師依舊在使用過去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其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更無法有效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導致閱讀教學非常缺乏實效性。
4、沒有凸出學生主體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為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在學習,而不是教師,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也同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并沒有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以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很少,更沒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所以造成教學效率不高。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和內容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材重點和難點,將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作為最終教學目的。再者,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要優化閱讀教學的課堂配置,對各項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精心設置每個教學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
2、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法
(1)誦讀方法。閱讀的關鍵在于“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正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這個“讀”特指的是“朗讀”,“朗讀”區別于“默讀”,它需要學生進行出聲地讀,當學生富有感情和節奏地對一篇課文進行朗讀后,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靜夜思》《詠柳》《春曉》等古詩詞的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朗讀可以是集體朗讀,也可以是讓一名學生單獨朗讀,而其他學生跟著體會,這樣有助于學生體會詩詞情感、理解詩詞含義。
(2)比較方法。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最基本基礎,人們觀察和理解這世間的一切正是通過比較而來。”“比較”同樣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比較來更加一目了然地理解語言的意思,同時,通過比較還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度及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比較是理解的基礎,有了比較才有鑒別,語言的運用好壞及合適與否都可以通過比較而更加直觀地體現出來。比較的范圍和方式非常廣泛,在實際教學之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句式、語序、詞匯甚至標點等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明白句式、語序、詞匯及標點等的正確用法,并使學生更加理解課文內容。
3、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更加廣闊的自主閱讀機會,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學習。這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學生個人閱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更是提高閱讀教學成效的有效方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自新課改以來,我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舊存在著一些不足,當前教學必須要在實踐當中不斷發現這些問題,并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改善,這樣才能夠促進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