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琳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工作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作為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逐漸學習與成長的當代學生,在行為與心理上都打下了深刻的屬于網絡時代的烙印。因網絡環境的復雜性,以及當代學生的個性特征,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重要的挑戰。本文就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心理健康 學生 教育
一、網絡環境下的當代學生特征
網絡環境下,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大量信息都通過網絡獲得與實現。首先,快捷高速的信息傳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當前學生群體閱讀范圍廣泛,而網絡信息具有趣味性、及時性、廣泛性等特點,更符合學生閱讀習慣。但同時也出現學生閱讀理解不深入,斷章取義,對信息的正確辨識能力弱、熱衷于快餐文化現象,使學生綜合閱讀能力下降。其次,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對信息搜索速度加快,龐大的信息資源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與此同時,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相對削弱,學生依賴于網絡環境信息的獲取,不能自主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缺少思想與創新,降低了其自身獨立思想問題與判斷是非的能力。再次,網絡環境下,計算機、手機的普及,使學生逐漸淪為網絡的“奴隸”,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許多學生都將大量時間用于電子設備刷屏上,而真正將網絡信息資源運用于學習的學生少之又少。
二、網絡環境下學生心理特征分析
便捷的網絡在為學生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對學生的生活與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心理特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穩定性不強
首先,學生群體大多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思想和身體都處于成長階段,心智尚未成熟,在遇到問題或突發狀況時往往缺乏自制力,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其次,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一點極小的事情也有可能讓其情緒激動。網絡環境下一些不實的謠言與不健康思想,通過網絡媒體的傳播,都可能對學生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二)缺少判斷能力
網絡環境錯綜復雜,當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的信息與內容在缺乏監管情況下被學生群體接受時,學生因社會經驗的缺失,是非判斷能力的不足,容易出現盲目跟從、網絡成癮等現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極其不利。
(三)自制力的缺乏
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對于當代學生來說,極易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學生對網絡信息的依賴,對網絡游戲的沉迷等現象都是其自制力缺乏的表現。長此以往,如不能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網絡應用方式,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三、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開展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學生群體加強對網絡世界的客觀認知
通過對當前學生群體的網絡使用情況分析發現,近九成的學生有通過手機、平板、計算機搜索信息、網絡交友、游戲、網絡購物等行為。基于網絡本身具備的強大功能性,學生如何客觀認識與理解網絡的功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要關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網絡發展現狀以及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幫助學生甄別網絡信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網絡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當前網絡上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談、虛假的信息都可能影響到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網絡倫理道德的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網絡知識,懂得如何利用網絡瀏覽正確的信息,客觀認識網絡犯罪行為,學習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網絡垃圾信息的行為,避免虛假、暴力、黃色等網絡毒瘤對學生產生心理影響。
(二)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新型教育者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要關注培養一批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具備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對網絡知識有深入了解的優秀教師。當前,一些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自身對網絡環境信息傳播知之甚少,而一些專業的計算機教師自身并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當前網絡環境的普遍性以及網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學校要強調培養計算機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通過將心理知識的傳授與網絡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心理健康知識,正確認識網絡世界,提高信息甄別能力。教師通過開展網絡心理講堂、建立學習資源庫、進行實踐指導等,幫助學生鞏固心理健康教育。
(三)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首先,針對學生群體逆反心理、個性鮮明特征等,教育者應采取緩和的態度,對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教育指導。其次,學生群體多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再次,針對學生的上網行為,不能一味地指責與干預,對其健康的、向上的上網行為應給予肯定,而對上網時間長、次數頻繁、上不健康網站等行為則應及時制止。總之,通過多種心理干預方式的嘗試,在不引起學生反感的情況下實現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關注校園文化建設,構建綠色心理發展環境
通過對學生上網時間的分析發現,近七成學生之所以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與校園文化單一、生活枯燥有關。因此,關注網絡環境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造一個綠色的環境。通過開展如科技文化節、藝術節、體育競技等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的視野,形成舒適、休閑、知識、信息化為一體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
四、結語
當代學生群體由90后、00后組成,這一學生群體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逐漸成長起來的,從小接觸信息技術以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對網絡環境下一部分學生的心理特征、價值觀特點進行分析,找準切入點,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松波.計算機網絡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新校園·學習(中旬刊),2011(10).
[2]徐秀勇.網絡環境下心理異化與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5):101-104.
[3]王建紅.網絡環境對“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5(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