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利勤
【摘 要】初中物理課程中的浮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涉及的知識范圍也比較廣泛。本文主要就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主要特征以及浮力教學的難點進行詳細分析,然后結合實際探究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優化策略,希望此次理論研究有助于初中物理浮力教學。
【關鍵詞】初中物理 浮力教學 難點 優化策略
一、引言
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實施,在教學的要求上也有著相應提升,其中的浮力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加強對初中物理教學中浮力教學的理論研究,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浮力知識點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主要特征以及浮力教學的難點
(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主要特征分析
初中物理課程中的浮力教學是重點內容,主要教學內容是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對這一原理和浮沉條件的應用,從而有效解決浮力的相關問題。這一教學內容有著比較顯著的特征,即知識的綜合性比較突出,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習過力,以及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和密度與液體壓強等內容基礎上進行探究的,所以在物理知識的綜合性特征方面比較顯著[1]。
浮力教學的理論性在實際教學中也比較突出,主要就是體現在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對浮力公式的推導等,這些都要通過抽象的物理模型進行展現。在對受力的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之后,通過力的合成然后結合數學進行推導,才能夠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公式。在這一過程的學習中,學生要具備良好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對浮力理論進行有效充分的理解。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難點
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比較多樣的。學生在接受正規教育前,頭腦并非是一片空白的,有的是已經對周圍的認識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所以就有些科學概念沒有達到一致,從而影響了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學習[2]。思維定式的影響是比較突出的,在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前,學生比較習慣于單因子分析,對兩個因素同時決定一個物理量還沒有習慣,所以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就會只分析其中的一個因素,對另外一個就忽視了,造成了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例如:對輪船從長江駛入到大海之后的浮力是否會改變的問題,很多學生會認為浮力變大,主要就是只對其中的一個因素進行了分析,而對于V排的變化沒有充分考慮。這就成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難題。
另外,由于受到了相關知識的干擾,也會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在相鄰以及相近的物理概念間的干擾方面比較突出。如之前學到液體壓強會隨著深度增加逐漸增大,所以在學習到浮力的內容候也會這樣認為。物理的概念以及規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辨證聯系,還有是在感性認識層面的不足等,這些都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有著諸多難點。
三、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
為能夠對初中物理的浮力教學進行優化,就要能夠充分保障教學策略實施的有效性。首先在課題的引入方面要能重視。先要讓學生對浮力知識學習感興趣,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通過一些故事將有關浮力的問題引入其中,激發學生對浮力學習的濃厚興趣,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來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要使針對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得以體現[3]。
例如:在對有關浮力的概念進行引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動畫課件進行展示,展示小孩玩皮球不小心將皮球掉入到樹洞中,而又無法用手夠到的情景,讓學生幫助小孩將皮球拿出來。學生就會想到用水灌入樹洞中。老師可以繼續提問:皮球為什么能夠浮起來?如果是鐵球,在灌水后會浮上來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作用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為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體現,教師就可通過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邊實驗邊觀察,讓學生的手腦口眼都能夠發揮其作用[4]。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學中,要能對其中的難點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問題充滿趣味性,并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本文主要對浮力教學內容的特征以及難點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希望有助于實際教學。
【參考文獻】
[1]鄭鋼.初中物理教學如何幫助學生走出“想當然”[J].教學與管理,2007(01):57-58.
[2]毛國永,謝學芳.情境·聯想·探究·體驗——浮力教學札記[J].物理教師(高中版),2006(12):20-22.
[3]邵建新.論浮力的計算[J].物理與工程,2006(05):16-18.
[4]龔卓揚.關于物體浮沉條件的初始條件的兩點思考[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