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溢涓
摘 要:小學語文是初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搖籃,而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其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能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將作文中蘊藏的奧秘傳達給學生,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思路;作文教學
作文是學生表達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鍛煉學生駕馭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都過度注重于語言的表達,而忽視了作文的內在,使文章華而不實,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難以打動人。還有的學生在寫作文時根本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沉悶的課堂環境使學生的思維難以發展,寫出來的作文枯燥無味。針對這種現象,我提出了以下三點作文教學方法。
一、淡化技巧,以興趣放飛心靈
小學生的寫作基本就是練筆,寫作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思所感。要讓學生的作文靈動起來,教師就要先激發出學生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在興趣的指引下,才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寫出來的作文才能夠以情動人。
小學生對于童話總是情有獨鐘,那么教師就可以投其所好。比如,學習《狐貍和蟬》這則寓言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深刻體會狐貍和蟬各自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親身的表演與體會,都深有所感。然后,我便讓學生自編一則童話故事寫作,并且要在童話故事中體現出人物鮮明的特征。學生先通過交流,將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說出來,再將其轉換成書面語言,將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描述得細致到位,進而寫出一篇篇好文章。
由于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十分豐富,再加上他們對于童話的喜愛,在寫作文時他們充分發散思維,竭盡所能將所要講述的故事流暢通順地表述出來,進而體會作文的意義,體會到語言的作用。
二、貼近生活,讓寫作真情流露
在作文的命題上,要充分契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寫作需求,能夠融入小學生的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夠從生活實際中選擇素材,流暢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盡量避免命題作文,以免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要突破各種形式和題材的限制,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與創造空間。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的學生一起去春游,然后讓學生根據所見、所聞、所感,將這次春游記錄下來,可以寫在春游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或是寫大自然優美的景色等;又如,在學生舉行集體活動后,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心情,讓學生逐漸養成用文字記錄生活的好習慣。生活中處處有素材,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根據不同環境的變化讓學生隨時進行寫作。比如,天氣突然放晴,或是風聲大變,突然下起雨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將天氣突變瞬間的情景描述出來。這樣貼近生活的作文,學生寫起來不僅覺得真實,沒有壓力,還因為有真實情感的融入,提高了作文的層次。
作文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一篇好的作文僅僅擁有優美的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真實的情感表達。作文來源于生活,能夠觸發學生的真情實感,使學生很容易從“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他們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是流暢的、優秀的。
三、轉變觀念,使寫作重現活力
很多小學生由于語言的積累不充足,在寫作時會有些詞窮,導致他們將寫作文視為沉重的心理包袱,進而導致學生對寫作文失去興趣與信心。豐富授課的形式,采用更加生動化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主要途徑之一。傳統的作文課堂的教學形式主要就是教師講評,學生只是枯燥地聽課,這大大地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要使小學生愛上寫作,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式或情景式教學。
故事式就是教師即興擬題,我曾經讓學生以“一個小木偶”為題,讓班級的學生輪流進行講故事,并讓學生將所講的故事進行整理,寫成作文。為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我讓學生進行評比,評選出講故事最好的學生,并予以表揚;情境式教學即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活動場景融入課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進行寫作,比如,學習了《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篇課文后,我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春天萬物復蘇的場景,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春天的溫暖愜意,這時我讓學生寫一篇與“春”有關的作文,學生就深有所感,有的學生寫了“春風”,有的學生寫了“春雨”,不同的寫作角度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使作文充滿活力生機。
作文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能力,完善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在探索中不斷創新,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促進小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