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翼
摘要:2015年,教育部批準建設我國首批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這標志著我們高等教育改革向前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會計專業作為高校傳統專業,在建設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找準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和特色,如何進行專業建設,是擺在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面臨的問題。本文從人才培養特色、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訓室建設、產教融合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對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建設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建設
2015年12月,教育部批準建設我國第一所本科職業院校—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開啟了我國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的新篇章。會計專業作為我國傳統學科,一直以來由于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旺盛而成為文科類專業的熱門之一。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的會計專業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進行專業建設,是我國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承擔的光榮任務和面臨的挑戰。
一、人才培養目標及特色
應用型會計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既要區別與傳統本科院校的培養定位,又要在高職層次上有所提高,在研究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國內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融合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相結合的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即以“知識+技能+創新”為人才培養目標,以校企合作為特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知識面寬、專業精專、實踐能力強的“寬專多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建設重實踐、強基礎的課程體系
區別于傳統本科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在應用本科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充分體現企業崗位要求,力爭將企業人才培訓與高校學歷教育有機結合,加大專業實訓實習課程,增加企業會計綜合實訓、企業納稅申報實訓等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將企業崗位培訓內容引入課堂,構建符合職業教育的會計本科課程體系。
三、建設“崗證合一”的高素質“雙師”隊伍
(一)改變傳統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師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從傳統的普通本科層次高校重學歷和科研,改變為適合職業教育的本科教師評價體系。除了教師的學歷、科研能力基本條件外,將教師的業界實務經驗和專業技能作為評價重要指標,要求會計專業教師評聘職稱時應取得對應的行業技能證書,強調教師服務企業的實踐,從而真正提高教師掌握一線企業的實際需求和職業素養要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不斷豐富和完善課堂教學,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教師隊伍。
(二)鼓勵教師“走出去”戰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
本科職業院校要鼓勵教師“走出去”戰略。教師專業視野要走出區域,放眼全國乃至全球,具備撲捉會計學科熱點和前沿的能力;教師實踐能力要走出課堂,學校創造條件支持教師對接企業,了解和掌握企業的實際崗位技能,積極投身企業服務中,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智力支持;教師同行交流要邁出去,要主動積極的參加專業行業協會、學會,與同行交流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四、產教融合,推動品牌專業建設
會計專業由于本身的專業屬性,是一門實用性、應用性極強的專業技能。校企合作在會計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過程中,要通過強化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形成專業特色,推動會計品牌專業建設。
(一)推進與大型財務公司、事務所等專業公司的深度合作
財務公司、事務所面臨著人員工作壓力大、流失率高等特點,為本科職業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市場。本科職業院校應該抓住機遇,與此類型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將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歷教育目標有機結合,將企業精英聘為兼職教師,將先進的行業經驗帶入課堂,使高校成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基地,為企業培養后備人才;同時高校積極為教師創造條件,支持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積極投入企業需求的工作崗位中,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對教師本身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的廣闊天地。
(二)產教融合,培養會計創業人才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高校鼓勵教師和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高校教師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會計服務公司,在學校、教師的努力下開拓會計服務市場,有資質的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到財務公司運營。通過建設這樣的平臺,一方面連接各行業企業的財務需求;另一方面連接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通過會計公司的平臺,將企業搬進校園,實現真正的模擬真實企業環境,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同時提高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
五、提升職業能力為目標,完善實訓室建設
應用本科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建設,要建立在培養應用型的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基礎上,充分重視實習實訓課程的設置,并不斷完善專業實訓室建設。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認為會計專業的模擬企業崗位實訓和會計專業綜合實訓為一體的實訓課程,對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的培養有比較好的效果。根據會計專業跨崗位的綜合實訓教學模式和方案設計,提出根據企業經營活動流程設置實訓模塊,建設多學科知識交叉、多技能綜合的綜合實訓室,提出會計專業以“企業崗位為模塊,企業活動為驅動,人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會計特色和示范效應。(見圖1)
六、專業培訓為補充,提升專業社會知名度
(一)舉辦會計證、會計職稱系列培訓
主要面向在校大學生及社會人員。充分利用高校智力、場地優勢,和校外專業機構合作開展培訓,培訓校內外會計人員,有利于擴大學校會計專業品牌影響力。
(二)建設區域會計職稱系列考點
通過學校與主管部門的合作,一方面承接地方政府委托的培訓任務,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考點建設,對提升專業實訓室建設、專業品牌影響力等方面有巨大幫助。
(三)承接政府、企業委托的專業培訓
積極對接政府、企業的培訓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同時不斷促進教師的自我學習,提升專業勝任能力。
七、技能大賽為標準,檢驗專業教學成果
積極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會計技能大賽,以大賽為練兵和教學效果評判標準之一。考查學生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及崗位素養,并不斷找出差距和教學薄弱環節,以大賽為標準,促進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修改和完善,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良好氛圍。
我國建設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正處于探索期,專業建設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諸多同行的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本文從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實訓室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思考,期望對我國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改玲,孫家平,劉海英.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業會計,2015(12):116-118.
[2]唐欣,康健.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地方院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嘆息[J].財會學習,2015(12):116-118.
[3]吳霏雨.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J].商業會計,2015(12):121-125.
[4]劉永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建設與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170-171.
(作者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