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雨 張莉 王樂樂
摘要:學生不會計量微觀粒子,但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計量宏觀物質的經驗。米粒,體積小,數量大,計量過程與微觀粒子有相似之處。本文從宏觀計量“數米?!鼻腥肱c微觀計量發生聯系,利用學習遷移理論進行關于“物質的量”概念教學的微課設計,旨在加深學生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物質的量;教學設計;學習遷移;微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2-0000-00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00
“微課”是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的可以作為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移動教學、碎片化學習等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料素材的教學形式,以時間為10分鐘以內按照課程標準或根據教學需求錄制的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1]。“短小精悍”是微課最大的特點,其中“短小”是其無可取代的優勢,但要保證講授時間不足10分鐘的課程的教學效果,微課的教學設計就必須做到“精悍”[2]。一節講解不夠“精悍”、透徹的微課,再“短小”也是浪費學習時間。
所謂“遷移”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3]。本文的教學設計借助微課“短小”的優勢,基于學習遷移理論確保微課“精悍”教學效果的實現,減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一、教學設計理念
1. 教學設計理念:學習遷移理論
當學生的知識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觸類旁通”的過程,這時一種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者情感態度就對正在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或者情感態度的形成產生了影響,于是發生了學習遷移。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或認知結構、動作技能以及情感態度等基礎之上進行的,而新舊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則為學習的遷移。
2. 《物質的量》教學設計理念
本教學設計理念立足于學生在學習“宏觀計量”之后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態度對“微觀計量”學習過程產生的影響,即所謂的學習遷移,進行關于“物質的量”微課教學設計。
對于一袋大米的計量,米粒體積小,數量大,計量過程與計量微觀粒子有很多相似之處。見表1。
本教學設計先通過在宏觀角度對大米在“數量”上以“堆”為單位進行計量,為學生發生學習遷移做鋪墊?;趯W習遷移理論,學生頭腦中發生“觸類旁通”的過程,以學生頭腦中宏觀計量單位“堆”的概念同化微觀計量單位“摩爾”的觀念,以物理量“數量”的概念同化物理量“物質的量”的概念,從而由“宏觀-計量”過渡到“微觀-計量”,減小學生建構新概念的難度,使正向學習遷移過程順利產生,見圖1。
二、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教材將教學內容安排在高中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學生升入高中,進入化學學習的新階段。高中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交待了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強調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在此之上,第二節講了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突顯化學計量作為化學實驗對化學探究的工具性作用,突出化學計量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知識邏輯上又呈現螺旋形推進,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2. 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學生在初中化學中通過對原子結構的學習,知道微觀粒子是“一個”“一個”存在的,為“物質的量”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
認知基礎:學生在之前的生活、學習中已學會用“集合量詞”(即本身包含數量的量詞)計量事物,如:“一雙”“一捆”“一堆”。
情感基礎:通過前期的學習,化學在學生心中已形成以實驗為支撐的精密科學的學科形象。而“化學計量”作為工具性知識點服務于支撐化學學科發展的實驗,這樣的作用性地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3. 微課教學設計
三、教學總結
“化學計量”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套用公式,讓學生真正理解每個概念的含義十分關鍵。關于“物質的量”的概念教學,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物質的量表示一定數目的粒子的集合體”如同在空中建造樓閣,使學生的學習存在難度?!拔镔|的量”的教學設計可以采取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先從“宏觀計量”說起,建立與微觀計量的聯系,再一步步過渡到“微觀計量”。教學過程中學習基礎鋪墊打得好,學生的學習阻力小,學習信心強,學習興趣濃。
學習遷移理論可以成為化學教學中的踏板,教師可以借助其減小學生的學習阻力,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與此同時,學習遷移有正遷移、負遷移之分,利用學習遷移理論的教學設計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助力,也可能增加學生的學習阻力,所以教師要做到在充分考慮學情并且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正確運用學習遷移理論進行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 劉巖.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初步探索-以“乙醛”教學的應用微課模型為例[J].化學教育,2015,36(11):22-24
[2] 焦建利. 微課與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1(24):4-6.
[3] 陳琦等.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