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曉飛 王瑩 孟偉
【摘要】本文探討了傳統文化回歸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廣播媒體在傳統文化傳播中應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并嘗試通過故事化的表現手法和獨特的細節呈現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時在新媒體融合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廣播媒體 傳統文化 講故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針對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采寫了一組系列報道《祖先的傳承》,播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聽眾打來電話說,如果不是聽到這組報道,自己都不知道沈陽有這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這證明了該組報道的社會效果良好,但靜下心來細想,卻又覺得有些悲哀:一些文化傳承的瀕臨消逝,媒體是不是沒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現狀,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解讀,引導聽眾走近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對此,本文從以下方面加以梳理和闡述。
一、嘗試開掘老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
1.展現文化之特
沈陽作為東北中心城市、清文化發源地,其傳統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和濃郁的滿族風情,既有恢宏大氣的皇家氣象,也有古拙原始的少數民族風情,同時還有土生土長的東北民間藝術特征。《祖先的傳承》系列報道共計15篇,包括《方寸間的大工筆——戴明舉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葫蘆天地——張氏葫蘆雕》《紙上的關東風情——初春枝滿族剪紙》《唱念風流上篇——沈陽評劇》《唱念風流下篇——沈陽唐派京劇》《最后的跤王——北市摔跤》《流傳百年的宮尺調——白清寨傳統嗩吶》《纖毫畢現——胡魁章制筆工藝》等,作品均以沈陽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對具有東北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梳理和宣傳,同時也對部分“非遺”項目艱難的生存現狀進行了探討與反思。
2.尋找文化之源
《祖先的傳承》系列報道的意義在于挖掘再現了東北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把這些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文化現象加以還原和解讀,并以具有時代氣息的手段將其展現在聽眾面前,使聽眾對自己的文化之源、文化之根得到多方面了解,并從中找到精神上的文化契合點,從而對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產生喜愛,自覺地加以傳承和發揚。
近年來,呼喚傳統文化回歸已經成為一股新的社會風潮,并且以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轟轟烈烈地在全國范圍內鋪展開來。與單純的復古運動不同,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傳統文化更帶有全新的面貌和時代氣息,這種符合時代需求的、帶有現代特征的傳統文化也更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各地蓬勃發展的國學教育機構、市場上隨處可見的傳統服飾、家庭裝修當中的中國元素、甚至很多年輕人舉辦的中式婚禮,都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著傳統文化廣泛的影響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我們更需要進一步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之源。
3.還原文化之味
我們要真實再現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就要對某一文化現象的歷史形成深入的、系統的認識,進而將這種文化現象的特點與時代氣息完美融合,以新的手法展現古風古韻,像古跡修繕一般“修舊如舊”。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要對文化傳承人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和貼近式的采訪,對于這一點,在《祖先的傳承》系列報道中也做了相關的嘗試。在采訪中,我們努力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走到他們的家中,走近他們身邊的人,并對其所傳承的文化內容進行長時間的交流與探討,從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盡量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我特征;而對一些傳承人已經去世的文化遺產,我們也多方探尋了解甚至掌握部分傳承的知情人進行采訪,努力挖掘這些即將消逝的文化遺產仍然留存的部分,并通過現存的錄像、錄音資料來對其進行完善,盡量使這些文化遺產得以呈現出它的原貌,這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
二、發揮廣播特色,讓傳統文化更生動、更鮮活
在對傳統文化的宣傳當中,廣播媒體與紙媒、電視、網絡等媒體相比有著天然的劣勢,如傳播手段的單一性、傳播的稍縱即逝等。近幾年,央視推出的《百家講壇》《國寶檔案》《舌尖上的中國》等一系列傳統文化節目都收到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收視率居高不下,反觀廣播卻很少甚至沒有能夠與之相比的節目,可以說,這些劣勢是制約廣播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的因素所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廣播的劣勢顯而易見,那么,如何讓廣播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曾經提到:“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含義。”作為廣播媒體,如何對傳統文化更好地加以宣傳、理性地引導普通百姓接近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是當下傳統文化宣傳中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作為地方媒體,特別是廣播媒體,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突破藩籬,把更多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傳統文化加以宣傳,使更多具有本土氣息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地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對此,我們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內容越貼近,報道越鮮活
貼近不僅僅是普通新聞的需要,也同樣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需要,只有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才能使報道生動鮮活起來。作為媒體,我們要讓受眾了解到:傳統文化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高在上、古雅深奧,它們都是來自于普通百姓當中,它們就是我們祖先的日常生活,它們即使面臨消逝,也不是一個文化遺體,而是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管里活潑地跳動著。因此,我們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報道時,要特別注意貼近性,只有貼近群眾,報道才能更加生動、更加鮮活。
事實上,在傳統文化當中,很多文化現象都是直接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它們是真正從百姓手中流淌出來、普及開來,也是在百姓手中傳承開來的,從而形成一種帶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現象,直到當代也仍然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傳統文化內容的本身就帶有天然的貼近性,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對它們進行加工、整理、挖掘,對這類文化現象的報道也自然而然地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在《祖先的傳承》系列報道中,類似的文化現象有很多,如“滿族剪紙”“白清寨傳統嗩吶”等,它們都是東北民間土生土長的文化形式,也仍然在東北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對這類文化現象的報道更加鮮活、生動。
2. 以故事化的語言吸引聽眾
廣播與報紙不同,廣播的語言要求更為平實,盡量不使用過于古雅的文字。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傳統文化當中,確實有一部分是離百姓生活較遠,也較為“陽春白雪”。那么,對于這類文化現象的報道,就需要我們在文字表述上下功夫。對于一些高雅藝術,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把它故事化,從表述方式上貼近聽眾,讓它變得好聽甚至好玩,同樣能使報道生動、鮮活,從而引起聽眾強烈的興趣。
《方寸間的大工筆》這篇報道所寫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戴明舉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不可否認,這種技藝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稍顯遙遠,因此,我們盡量在語言的描述上貼近百姓,把這種非常小眾的現象用貼近大眾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使它更加生動和鮮活。稿件開篇就帶有強烈的故事化色彩:
1966年夏天,沈陽故宮太廟東配殿里,16歲的戴明舉揮汗如雨,在父親戴鷺波嚴厲的目光下,一絲不茍地練習著托芯、染紙、染綾、上色、圈畫、覆背、上桿等書畫裝裱修復的祖傳技藝……
這種像講故事一樣的表述方式能夠一下子抓住聽眾,使人有繼續收聽的欲望。同時,稿件中還運用了大量故事化的人物講話錄音,使稿件的可聽性大大增強:
……年輕的戴明舉跟著父親日復一日地練習,一段時間以后,覺得自己小有所成,私自對一幅畫作進行了修復,沒想到這下闖了大禍。
【錄音
有一次修復一幅舊畫,這幅畫已經上墻了,到晚間它炸開了,我也像父親那樣,尋思也潲水,也正上它,就以為能平呢,結果越整越抽巴。我爸第二天一上班問:“這畫咋回事啊?你也不會就瞎整,胡亂操作。”就拿那畫尺打我,我就圍著案子跑……
這段錄音生動地再現了當事人與其父親之間的一段有趣的生活場景。相信類似的場面在很多人的身上也同樣發生過。這樣一來,就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共鳴,迅速拉近了事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稿件全篇都是以這種方式對古書畫裝裱技藝進行了故事化的描述,也使這一本來離群眾較遠的文化現象一下子貼近了聽眾,從而使節目更加生動和鮮活。
3.抓住獨特細節,再現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
細節決定成敗。在對傳統文化的表述過程中,一些獨特的細節更能夠原汁原味地把文化現象加以呈現。在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市摔跤”的報道中,通過傳承人對跤場開跤時獨特的細節描繪,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北市摔跤的熱鬧場景。
……那叫打買賣、說買賣。這個說買賣的人就像穴頭似的;第二是主持人,他得跟觀眾互動,跟自己伙計互動,搭買賣圈粘子,得把人聚攏上來。他在那喊“伙計們嗨、伙計們嗨”,大伙一看這一幫掀膀子喊,他說了,摔跤講究走開的行門遛開的步眼,你看一招一式、一式一發,這樣抬腿絆絆橫腿黏人,……伙計們閑話少說,四角壓住了撂跤當先,撂。大伙嘩就上去了……
雖然廣播無法通過畫面直觀地表現,但這種極具現場感的細節描述,能夠通過聲音為聽眾呈現生動的畫面,使聽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另外,由于沒有畫面,反而給了聽眾更大的想象空間,能夠像小說一樣讓聽眾參與二次創作,帶給了聽眾心理上極大的滿足,這反而成了廣播的優勢。
另外,一些獨特的帶有情緒化的細節,也能使聽眾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流傳百年的宮尺調》采寫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陽白清寨傳統嗩吶,節目以嗩吶傳統曲牌《柳青娘套住烏鳴馬》開篇,歡快熱鬧的曲調一下子就把嗩吶這種民間樂器強大的生命力展示出來;隨后,節目又用同樣的傳統曲牌《蘇武牧羊》,將簫和嗩吶進行了對比,把嗩吶悲憤沉郁、如泣如訴的特點進行了再現。正是這種情緒化的細節描繪,使聽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4.通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
在網絡時代,“互聯網+”是全社會都在嘗試的一種新理念,廣播與其他媒體相比所具有的先天不足,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彌補,從而縮小甚至消除了廣播的劣勢。目前,沈陽新聞廣播正在進行“互聯網+”的改革,打造廣播、電視、網絡全能型記者。《祖先的傳承》系列報道也同樣進行了嘗試,15篇報道中有13篇與沈陽廣播網進行了聯合報道,在廣播播出的同時,采用記者拍攝的大量精美圖片在網絡上同步報道,聽眾不僅可以聽到聲音,也可以看到文字和圖片,部分報道還拍攝了視頻,同時沈陽新聞廣播公眾號也轉發了相關報道,這種“互聯網+廣播”的多媒體聯動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時應廣泛采用。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并未離我們漸行漸遠,只是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深藏在我們身邊。因此,作為媒體,我們應該通過恰當的傳播手段讓傳統文化貼近百姓、貼近生活,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它們鮮活起來、生動起來。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