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開放程度日益增強,高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普通院校專業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模式成為必然趨勢。文章主要對現有雙語教學的模式進行剖析入手,進而實現國際商法雙語教學新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國際商法 雙語教學 教學模式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對外貿易尤其是跨境電商交易量的高速增長,貿易雙方交流活動越頻繁,貿易量越大,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就會越多。因涉外的法律活動增多,導致國內市場對既精通外語,又具有外貿實戰經驗及通曉法律基礎的高素質人才求賢若渴。
一、《國際商法》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內容的涉外性
《國際商法》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國際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識,并以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貿易慣例為法律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各國的涉外商事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和判例等,范疇涵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二)法律規范準確需求
國際商法中很多內容來源于國際條約和國際貿易慣例,這些法律規范文本大都源自英語原文。但由于譯者的疏忽或專業水平所限,在翻譯中難免無法真實表達其原意。
(三)復合型人才需求
《國際商法》課程的雙語教學授課中不僅能提高學生使用外語閱讀文獻進而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還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處理問題的全面性,是培養富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國貿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由此可見,《國際商法》教學內容的涉外性和教學語言的國際性,決定了該課程提倡和推廣雙語教學是有必要性的。
二、《國際商法》雙語教學模式分析
目前國內高校的國際商法雙語課程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翻譯式
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講授,對英文教材的內容進行翻譯式講解。這是一種相對初級的雙語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不高,但學生掌握的是零散的一些專業詞匯,不能滿足國際商法專業知識和語言的教學要求。
(二)交叉式
使用英文教材,英文板書,課堂教學過程中交替使用中文與英語兩種語言,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來變換語言。但由于教學實施中英兩種語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很難達到雙語教學的語言知識目標要求。
(三)全英式
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書,純英文講授,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和教師雙方在純英文的學習環境中開展教學互動,對雙方在英語水平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許多國內教師無法勝任,因語言交流環境的因素學生甚至產生了畏難厭學情緒。
綜合考慮上述模式的優缺點,目前看來哪種模式都不適宜,應從實踐教學中分析《國際商法》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設置不清晰。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以語言為載體幫學生構建法學專業知識?還是以法學專業知識為載體幫助學生培養語言運用能力?部分老師把雙語課講成了純粹的語言課或是專業理論課,雙語教學流于形式;其次,師資匱乏。從事國際商法雙語教學的教師,既要精通國際商事法律,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法律英語基礎和較強的英語口語能力,即“專業”+“語言”。具備條件的教師為數不多;再次,學生法律基礎薄弱,外語水平良莠不齊。國際商法與國貿專業本身存在著法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之間的差異,國貿專業學生不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且法學思維不足;還因生源英語基礎差異且完全缺乏法律英語儲備,導致教師教學日常進度較慢,難度較大;最后,合適的配套教材相對短缺。原版教材因價格昂貴、體例和內容上的差異導致難普及;國內出版的雙語教材,但教材質量良莠不齊,語言純正缺失,進而難以形成雙語環境。
三、《國際商法》雙語教學新模式構建
《國際商法》雙語教學新模式構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采用靈活規范的雙語教材
引進高質量、難易程度合理英語原版教材,在講授時結合我國國情對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同時教師根據原版教材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編寫國際商法英文案例集,只提供中文的案情簡介、爭議事項、判決原則等,來輔助學生降低閱讀難度,達到完整的教學效果。為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思考能力,還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等資源及時收集國外原版的英文案例作為課外閱讀材料。
(二)教學實施
教學目標的設定。把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作為教學目標的首位,實現雙語教學到用英語教學的過渡。
豐富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教師可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比較法、分組討論、歸納法等多種方法來來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動畫、圖片、英文原版影像資料剪輯等展示教學內容,創設逼真的交際語境,增強學生的參與的真實感。
完善考核體系。為考查學生綜合能力,應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應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根據課堂上的發言次數、發言質量等因素來衡量,鼓勵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根據課堂及考試情況反饋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
(三)加強雙語師資力量的培養
在雙語師資培養、引進過程中,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注重選拔外語基礎較好的專業教師赴國外深造或到雙語教學開展較好的高校去觀摩;第二,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國外語言專家進行師資口語訓練,提高其英語水平和英語授課水平;第三,進行掛職鍛煉,加強教師與國內外商事主體的合作,提高國際商事案件的處理能力;第四,學校要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國外留學人員來校任教,或邀請國外專家學者承擔部分雙語教學課程,通過雙向交流,提高師資水平。
(四)因材施教
教師應多推薦案例性的普法視頻,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完善法律基礎和素養。授課班級規模最好采用“小班制”教學,既利于師生互動,又便于教師及時觀察學生情況進而優化雙語教學進度。針對教學對象,選擇大三或者大四的學生作為授課對象是科學合理的,因學生具有較好英語溝通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五)建立激勵機制
要達到雙語教學的授課標準,雙語教師面臨的工作量和壓力都十分巨大。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加強激勵措施,在其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以確?,F有雙語師資隊伍的穩固;在教學獎勵和立項精品課程時對雙語課程也有適當優先;還應建立短期、中期、長期培訓體系,將加快有培養潛能的教師成長為合格的雙語師資。
參考文獻
[1]鄭魯晶.淺議雙語教學的目標、模式及資源開發——以《國際商法》教學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10(01):107-111.
[2]宋偉杰.國際商法雙語案例教學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1(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