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而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系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加強概念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各種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研究與探索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思維過程,但的確又是能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數學的邏輯思維較強,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創新能力,抽象的教學都是很困難的,因為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礎之上的。小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過程中,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采取不同教學方法,行之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把數學概念教學的具體方法進行歸納。
一、生活中的概念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周圍,小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最有效的方法。小學生從數小棒到簡單的計算器計算,都是在生活中學習獲得的。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深化小學生的概念基礎,就必須熟悉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就有很大區別,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列舉實例就大有區別,如在學習比較數值大小時,用桂圓和雪蓮比較誰大誰小,農村學生有可能不會回答,如果用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蘋果”和“西瓜”誰大誰小,可以把“蘋果”和“西瓜”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選擇,當學生選擇西瓜時,可以問為什么會選擇“西瓜”,這樣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比較大小的概念。還可利用小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比較熟悉的—些知識,概括出新的概念。
二、直觀形象——感知概念
豐富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有利于主動地觀察和積極的思考,還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厘米和平方厘米、分米和平方分米以及米和平方米”的概念時,我讓學生觀察一些熟悉的實例,比如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看它們圖形有什么異同?再用學生用的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通過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從而知道它們的異同。在掌握“厘米和平方厘米”的同時不難教學“分米和平方分米以及米和平方米”。通過比較發現,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面積離不開長度,長度也離不開面積,最后抽象出本質屬性,從而得到面積的定義。因此在教學中應選擇更能充分顯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質的事例,來正確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三、加強操作——形成概念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自己“做”數學的過程,因此,要將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轉變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過程。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主要是通過直觀方式獲得數學概念的,不應簡單的將這個直觀過程理解為教師的顯示和演示的過程,應將這個過程理解為學生自己嘗試操作的探究過程。例如,例如,教學“圓環形面積”這一概念時,先讓學生各自畫一個半徑4厘米的圓,再以同圓的圓心,在這個圓內畫一個半徑小于4厘米的圓,然后動手剪去內圓,留下外圓,得到了一個圓環。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怎樣求圓環形面積呢?”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很快發現了求圓環形面積的規律:圓環形面積=外圓面積一內圓面積。圓環形的概念明確了,新知識的解答方法也就水到渠成。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促進兒童樂于探索的愿望。
四、側重比較——理解概念
在教學活動中,一些關鍵性的和適用性較強的概念,如除法的概念,“除以”與“除”的意義、乘法的意義等等。通過比較和教學實踐發現概念越簡單越基本,它所體現事物的聯系就越廣泛、越深刻,為了使這些基本概念的教學使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理解,同時便于記憶,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與之相關聯的概念進行比較,找出其內在聯系。由于抓住這些聯系,就可以使知識思路更加清晰,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例如: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但他們卻有本質區別。所以老師在教學完三角形之后,都要對這幾種互相聯系又有區別的三角形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四種四邊形的理解。
綜上可見,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數學概念比一般概念更要準確掌握。數學概念是構建數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知識面窄,構成了概念教學中的障礙。數學概念又是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首要條件,也是進行計算和解題的前提。因此重視數學概念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