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怡
摘 要: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數學教學結構,突破教學難點,激活課堂思維,完善教學評價。就此問題探討“互聯網+”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成: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及評價體系的變化。
關鍵詞:中職數學;“互聯網+”;數學教學
1 什么是“互聯網+中職數學”
本文提出的“互聯網+中職數學”的概念[1 ],就是在中職課堂的數學教學中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各種資源,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集教學、評價于一體,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教學方式。
2 為什么要改變我們原有的教學方式
中等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相對普通高中生,他們數學學習基礎都相對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較一般的普通高中學生來說更低,而且對于數學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而不重視數學學科的學習,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在專業課方面的學習效率。如果中職的數學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可以想象,課堂上專心聽講的學生一定非常的少。這樣學生在數學課上不僅沒學到多少東西,而且容易滋生一些不良的習慣,如趴著睡覺、玩手機等等。從學校層面上看,還會引發不良學風的蔓延,從而不利于學校的穩定。
3 “互聯網+”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3.1 利用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中職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能力出發,更新教學內容。數學來源于生活,眾多數學問題都有其原始的背景,教師教學時可以選擇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與中職生專業相關的情景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把要教授的數學知識內容融會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構造新的教學內容,改變學生認為數學學習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看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甚至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教師備課時可通過互聯網,查找相關的音視頻資料,讓那些枯燥的,書本上的知識,能轉化為容易讓學生接受的信息。畢竟學生有了興趣,才愿意聽老師講什么,這節課的有效性才有保證。例如,在上《函數的奇偶性》時,課前教師應先通過互聯網查找一些相應的資料,課堂教學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放映圖片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對稱美,比如各種建筑物以及動物外形。之后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中心對稱和軸對稱的物體遍布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視覺上的美的感受,請學生分別列舉左右對稱和中心對稱的事物,然后再更深入地將問題引入教學,引導學生回憶哪些函數圖像是對稱的。這類將生活與數學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并最終學會思考數學問題。
3.2 結合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學生有了興趣還不夠,教師還要讓他們能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抽象難懂是公認的,中職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的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他們理解不了數學知識。而信息技術能把形象與抽象有機融合到一起,分各階段演示動態變化,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2 ]。例如,在學習《對數》這節課時,細胞分裂經過多少次后變為4096個?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形象的分裂過程展示。這樣能化單調為生動,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從而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提高了教學效率。
3.3 靈活運用“慕課”,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近幾年,“慕課”比較流行,所謂“慕課”,是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將資源、學習管理系統通過網絡進行結合。但把這種教學模式搬到中職數學課堂,就要對他進行一定的加工。首先,我們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學生的素質,他們做不到那種先看完文字資料或視頻,再按部就班的完成相應的習題,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所以,在掌握新知這一模塊,中職數學教師就必須發揮主要的引領作用,然后在課堂練習這一環節,可以利用“慕課”中的學習管理系統,它的優點是,課堂上學生通過終端上交作業后,教師可以馬上得到全班同學答題情況分析的統計圖,從而可以對錯誤較多的題目經行詳細的點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這也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只針對客觀題(選擇題),對主觀題(計算題)就做不到快速得到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的統計圖。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3.4 以學生為本制作微課,建立中職校園微課庫
所謂“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我們的中職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某些知識點,教師反復講解了好幾遍,但有些學生一到課堂練習時就無從下手,而教師只有一人,無法做到一對一逐個輔導,這時候就需要運用到教師課前準備好的“微課”了。學生遇到問題時,就可以通過終端連入校園網的相關頁面,從中可以獲取剛才老師課堂上講解相關知識點的視頻;若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所遺忘,也可以查看相應的“微課”視頻。通過“微課”,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情況進行反復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教師也不會因為對幾位學生的單獨輔導而忽視從大局上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微課”的制作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是如果僅僅利用網上現成的資源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為不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太一樣。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對微課資源進行共享、交流。
3.5 評價體系的變化
合適的評價能對學生及教師起到促進、鞭策的作用,但是傳統的教學評價常常是通過一張試卷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或教師的教學水平。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也僅僅停留在對課堂活動的簡單判斷上,只關注教學計劃是否完成,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如,是否感興趣,授課效果如何等等)。此外,傳統的教學評價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整理數據,不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師的教學情況。
在互聯網+時代下,評價體系將有新的變化。如超星的網絡教學平臺,會自動記錄學生和教師的整個課堂學習過程。通過回放功能,教師課后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細節,如先查看哪些學生上交課堂作業比較慢,再看看他們在課堂上是否開小差;哪些同學不善于交流等等。通過留言系統,教師可以了解每一名學生對這節課的評價(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和對任課教師的授課情況的評價)。這樣就可以增加教師的關注面,加大了教師對每一名學生的了解。同時,學校的云空間中,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人主頁,上面詳細記錄了他們各學科的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比對,分析他們的優缺點,并提出恰當的學習建議,讓學生做更少的題,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教師而言,學校領導要了解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就可以通過超星的網絡教學平臺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回放功能,查看某節課的授課情況,從而了解任課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通過查詢學生平時作業及課后評價,了解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4 結語
互聯網+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實踐中已經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應用中,教師應充分把握網絡教學的特點,使其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作用。而且必須認識到,教師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聯網只是工具和手段,在互聯網與教育緊密結合的今天,保持一份冷靜,牢記教育的本質,是每位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麗娟.淺談由“互聯網+教育”引發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1).
[2]張瑞仙.中職數學網絡教學的應用[J].教育科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