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鎖江 馬金祥
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2015修訂版繼承了以往版本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觀點并進行了創新。2015版高度評價了中華文明,平衡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反對封建主義之間的關系,厘清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儒學的瓜葛,批駁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立場,確立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本質的歷史主線。這些新改進有力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220-03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1]該結論具有歷史教育的意義,也必然要貫徹到綱要課教材的修訂工作當中去。有的學者反復提到要“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綱要》的教學中”[2]。綱要課教材2015修訂版已經實現了這一點。所以,分析2015修訂版教材有助于總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的經驗。
一、2015版教材在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新變化
1.上編綜述
2013版在上編綜述部分“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的題目在2015版中改為“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3]7。這種改動使得“中國古代文明”的說法更加完整。2015版相對于以往版本首次提道:“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2015版以文化文明來看待古代中國,進而實現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要求。
2013版提到“中華文明始終延綿發展、傳承不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等觀點[4]5。2013版列舉了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古代中國的文學藝術等內容。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綱要》教材中的重要論述對象。2015版繼承了上述說法,并首次明確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3]82015版比2013版教材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更為隆重與明確。
2013版在談到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的時候提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它以三綱五常為倫理道德規范,主張仁政、德治,提倡經世濟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統治者同時吸收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實行專制統治。實行文化專制主義。”[4]72015版教材在相同位置修改為:“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統思想。”[3]82015版刪除了對儒家思想的概述,直接提到“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等內容,但是刪除了“實行文化專制主義”。這個刪改細節表明專家們對儒家在兩千年的各個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不再進行簡單概述。而刪除“文化專制主義”說明中國古代的文化包容性與開放性是受到了專家們的注意。古代中國相比于歐洲中世紀在文化信仰領域具有多元一體的品格。
2015版保留了2013版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君權、父權、夫權”[3]9的內容,而去掉了“在封建社會前期、中期起過穩定和規范封建社會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內容。按照唯物史觀原則,社會發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而倫理秩序與道德觀念作為上層建筑只能是隨之改變,并不起主導作用。專家們突出描述了封建社會倫理秩序的事實,而不是在做價值判斷。
2.上編各章節
2015版第一章“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認為資本-帝國主義“文化滲透”的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30。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樹立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進而確立中國(民族)精神。2015版教材修訂過程依然意識到中西文化比較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重要課題,進而更加注重對近現代文化思想史的論述。
2015版保留了2013版第二章提到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未能正確地對待儒學”,“而把儒學中的封建綱常倫理原則保留了下來”[4]44等說法。2015版與2013版都總結了“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提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設計,并引用了嚴復的“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主張[3]54。兩版教材都提到戊戌維新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借古代圣賢之名實行“托古改制”[4]53。
2015版教材第三章提到北洋政府時期“尊孔復古思潮猖獗一時”,“1913年6月,袁世凱向全國發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有命令全國恢復祀禮、祭孔典禮、恢復跪拜禮節,中小學恢復尊孔讀經。一些清朝遺老遺少、保守分子紛紛組織尊孔復古團體,發型尊孔刊物。他們攻擊民主共和,宣傳封建倫常,甚至要求將孔教地位‘國教。”[3]682015版在這里相對于2013版去除了“孔教會、孔道會、尊孔會”等名稱,這個細節說明專家們注意到當代中國存在以“孔子”為名義的社會機構與政府組織(比如孔子基金會、孔子學院),而避免了各種誤解。
3.中編各章節
2015版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論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首要任務就是“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3]100的斗爭。2015版、2013版都提道:“他們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聞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他們以犀利的飽含感情的筆,去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往圣先賢,去揭穿舊道德舊教條的丑態。”[3]1012015版、2013版都還提道:“孔學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進入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仍然把孔學當作宗教教條一樣強迫人民去信奉。”2015提到當時學者對儒學進行批判,并且引述陳獨秀的“儒教不革命,儒學不轉輪,吾國遂無新思想,新學說,合一造新國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已吁。”[4]97各版教材都把他們稱作是“思想啟蒙家,是敢于向兩千多年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進行自覺挑戰的第一批不妥協的戰士”。可見,綱要課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積極評價。與此同時,綱要課教材認為新文化運動批判孔學,并沒有因此而否定中國的全部傳統文化,并且給出了理由。第一,教材認為五四學者并不把孔學等于全部國學。第二,教材認為五四學者并不否認孔學的歷史作用。第三,教材認為五四學者并沒有把孔學說得一無是處。教材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思想解放、獨立思考。各版教材最后提到新文化運動最后分流為馬克思主義者與西化論者兩個流派。《綱要》編寫組厘清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孔子、儒學的關系。
2015版第六章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使用了“中國氣派與中國作風”,“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并給以批判的總結”[3]172等說法。2015版引用了“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子孫”,“中國共產黨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把這一切的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的說法[3]173。中國共產黨提出要建立的中華民族新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民主主義文化都沒有完全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創新。
4.下編各章節
2013版在下編綜述的“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到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4]的說法。2015版把這段內容從綜述移到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325當中。
兩版教材第九章在談到“文化大革命”教訓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反封建斗爭中養成了優良的民主傳統,但是長期封建專制主義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遺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肅清的。”[4]206兩版教材在評價新中國成立后三十年“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時都認為:“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實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4]272
2013版、2015版的第十章都提到了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4]258。2015版第十章第五節“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相對于2013版的“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有了較大的改動,尤其是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命題。2015版在“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重大實踐”中提到了“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3]325的說法。這相對于2013版“努力弘揚民族精神”[4]297顯得更為具體。
2015版去掉了2013版的結束語,而在“第六節”增加了“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內容。2015版繼承了2013版的“三個只有”思想。兩版教材都提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3]339可見,綱要課在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后,2015版號召廣大同學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應用、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2015版綱要課教材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
1.2015版取得的重大改進
第一,2015版在上編綜述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更加趨向于客觀與弘揚,而不是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近現代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2015版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一方面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3]9這說明中國近現代社會危機具有整體性,而不能單純認為是文化危機,更不能簡單地把斗爭矛頭僅僅指向傳統文化。2015版同時取消了“文化專制主義”的說法。上述做法說明專家們的古代文化觀是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做出的真實判斷——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是站在現當代的角度來指責古人。這種批判態度極其不利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2015版教材厘清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孔子、儒學的關系。
綱要課教材肯定了孔子思想當時的進步性,批判了封建社會后期僵化的意識形態。這就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僵化的意識形態區分開來,進而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康有為所發起的孔教運動并不能代表歷史上所有的儒學思想,更不能壟斷儒學的發展。所以,綱要課教材批判20世紀初左右的孔教運動、尊孔讀經活動并不代表著否定儒學的存在合理性,而是以批判與發展的眼光對儒學進行創造性轉化。
第三,2015版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反封建主義兩種說法之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中國共產黨提出反帝反封建主義的綱領,具有進步意義與合理性。反封建主義就是批判中國古代社會歷史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糟粕。毛澤東提出了批判繼承的科學方法。相對于反對封建主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繼承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中的精華。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一項事業。但這也說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史的開端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甚至不能被定義為“優秀”,而是要當作批判的對象——封建主義文化。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封建主義同時進行的文化建設事業。
第四,增加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
有的學者把“否定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輝煌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作為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表現,進而要求綱要課教學必須積極應對這種挑戰[5]。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2015版的重要改進。
第五,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歷史主線。
2015版相對于2013版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主線有了更深刻的闡釋。有的學者強調:“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而言,中國夢‘三進的合理性在于:習近平闡釋中國夢的出場方式具有濃重的歷史情愫,中國夢折射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之進程,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固有內容的有機構成和必然外延,還與貫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兩大歷史任務之間存在承繼與思接關系。澄清兩個中國夢的關聯與不同,明確‘尊馬和‘尊孔定位及功能,思考當下實現中國夢的實踐路徑,是在思政課教學中探索中國夢之‘三進的應有之念。”[6]但是他提出的“尊孔”的觀點還有待于商榷。他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維度。雖然這在概論課當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個基本維度的應有之義,但也說明綱要課越來越重視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角度闡釋歷史邏輯。中國夢理論已經深刻地嵌入到綱要課的體系當中,并逐漸重視從文化思想史角度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有利于對綱要課教材與教學活動在有關文化思想史方面的創新。
2.仍然有待于繼續改進
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是綱要課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與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予以闡明。朱志敏教授認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立歷史一門,是要采用學習歷史的方式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學歷史教育的理念首先是教會和引導學生理解歷史邏輯”[7]。闡釋歷史邏輯是綱要課的教學任務。但同時歷史邏輯必然要體現在文化思想史領域。朱教授在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講授體會的時候認為:“講授‘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專題,需要從歷史與文化結合的角度做出解釋。”[8]隨著歷史教育的深入開展,有關的歷史事實越來越成為一種通識性知識。而從文化思想史上闡釋歷史才真正使得歷史教育變得更有意義。因此,綱要課更要對教育對象進行文化思想史的闡釋,從而使教育對象接受與認同現有社會存在。
三、總結
正確認識與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綱要課教材改革內容之一,能夠幫助人們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因此,綱要課2015版教材在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了創新,有力地闡釋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主線的歷史邏輯。
參考文獻:
[1]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58.
[2]馬信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實效性——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例[J].學生管理,2015(3).
[3]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趙嘉敏.《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影響探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5(1).
[6]徐奉臻.在思政課教學中何以實現中國夢之“三進”——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7]朱志敏.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幾個問題[J].教學與研究,2007(5).
[8]朱志敏.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講授體會[J].教學與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