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經無數次反復多向的交流及各自實力的較量,它們最終會整合形成一體,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以南詔與唐朝的關系為例,它們幾乎處于同一時期,雙方關系可謂分分合合。對南詔與唐朝關系變化的淺析,可進一步窺視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與南詔、唐朝關系的雙重互動。
關鍵詞: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南詔;唐朝;多元一體;民族關系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是各民族共同努力造就的。正因如此,中國歷史就必包括各民族的歷史。尤其從南詔與唐朝的關系看,兩者關系從側面印證了民族發展整體性的趨勢,各民族統一于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
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與南詔、唐朝的關系是互相影響與作用的雙重互動關系。前者推動著南詔、唐朝關系的分合,南詔、唐朝關系的轉變促進著中國歷史發展脈絡走向整體。兩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離的相互關系。
一、“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對南詔、唐朝關系的作用
方國瑜先生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中指出:“中國歷史是有其整體性的,在整體之內,不管出現幾個政權,并沒有破裂了整體。而因歷史的具體條件,有時只有一個政權或幾個政權共存,但這并沒有改變了整體。”
從歷史的整體關系發展的全過程看,南詔前后經13代王,其中10個王接受了唐的冊封,基本和唐保持了友好關系,這是南唐關系的主要方面。南詔與唐朝兵戎相見的時候是兩者關系發展的次要內容,屬于支流的范疇。
南詔與唐朝雖是作為兩個政權存在的,但從南詔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唐朝來看,他們還是作為一整體而共存。唐雖冊封南詔,甚至在某方面干預南詔,但也并非因唐統治者的“雄才大略”,而是取決于唐、南詔百姓間已聯結為一整體。在這整體之內,他們是有共同利益和愿望的,尤其是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分裂時的經濟交往,進一步促成下次的統一,這是歷史所趨。分裂與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常見的,一次的分裂是為更好的統一。所以,不論南唐關系如何破裂,他們始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始終沒有脫離整體。
再者,從方老的文章中可知,南唐關系非外交關系,是交往關系。無論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看,還是從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上解讀,南唐關系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史的一頁。雖所占篇章不多,但作為整體中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視、不可缺少的亮點。南詔與唐朝雖是由兩個民族建立的政權,但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都是中國歷史發展整體性中的因子,他們是同根共源的。不能因他們有戰爭矛盾,就片面地認為兩者是孤立的個體。
二、南詔、唐朝關系對“中國歷史發展整體性”的影響
從多元一體格局來看,南詔、唐朝關系對“中國歷史發展整體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多元與一體的結合。“多元”指他們是兩個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他們間有矛盾戰爭在所難免;“一體”表現在他們都存在于中華民族這個統一體中,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及交流性,是相互關聯、依存于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中的。正因南唐關系的多元一體,才會促進中國歷史發展整體性的形成。
從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中華民族就不斷向著多元一體的格局發展。尤其唐作為影響巨大的朝代來說,同時期的南詔也必成為此格局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包括56個民族的共同體,在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早已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多元一體格局。13這種多元一體是客觀存在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非主觀臆斷的強加。
在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中,始終存在著凝聚此格局的核心力量—漢族。正如南唐關系,唐作為今漢族的代表者,南詔作為現白族的祖先,兩者關系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這只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中,在眾民族中兩個突出的代表而已。在這個關系中,唐始終是兩者關系變化的主導者。無論是最初南詔依附唐朝時期,還是且戰且和階段,唐似乎都從自身利益來權衡兩者關系,進而做出影響南唐關系變化的行動。
中華民族的發展是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聯系的,它既是眾民族的多元發展,又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體發展。再回溯到南唐關系,兩者是打也打不散的民族關系。在長時期相處中,兩者已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矛盾對立而又統一的關系,這就是“多元一體”。之所以在戰爭后,又再次和諧,主要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趨勢的凝聚。
歷史實踐表明,無論哪個民族,如對兄弟民族采取開放政策就共同發展;如采取排斥政策就兩敗俱傷。308南唐關系同樣如此。當兩者即使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仍進行著經濟文化等交流時,其主因還是受唐開放政策和南詔包容態度的影響。但當唐對南詔征伐時,唐戰敗后南詔不得不立碑以表其不得已。[2]
有學者指出,剝削階級都擺脫不了時代局限性,總帶有民族歧視與壓迫。[2]縱觀歷史,唐屬于發達的政權,推行開明的政策,但因吐蕃對唐虎視眈眈的時代特征,直接導致南唐的合作。也因唐統治者懼怕南詔勢力強大,所以才有天寶戰爭,才會使兩者關系破裂。
正如林耀華先生指出,“多元一體”的核心概念是認識中華民族構成格局方面的有力工具。從林老的觀點中可知,中華民族之所以形成今統一的國家、多民族共存的狀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與“多元一體”密切相關。305由此如是,南詔與唐朝的關系因“多元一體”而加速了中國歷史整體性的發展。從這種趨勢可清楚認識到中國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不同的“多元”豐富著“一體”這個內涵。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對南詔、唐朝關系的發展起著指引性的導向作用,讓兩者無論是處于敵對狀態,還是時戰時和的矛盾關系中,最終都會自覺地融入中華民族這一整體中。同樣,雖然南詔與唐朝經歷了依附合作、戰爭對立、再次友好、和戰無常等階段,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無法由兩個民族政權而改變的,兩者最終都不是被對方征服或融合,而是被歷史發展規律所推動,形成了更加精彩的新的歷史。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當今和諧民族關系的形成軌跡,對于日后民族關系進一步向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發展是有所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方國瑜.方國瑜文集:第一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3,305,308
[3]熊元正.南詔史通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4]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孔紅霞(1990—),女,漢族,山西忻州人,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