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美鳳
[摘 要]新課程改革推進的已經初見成效,但是語文學科的城鄉差距也開始顯現,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在我們農村地區開展的相對困難,所以要因地制宜,因為每所學校的課程資源都是豐富的,但不少教師卻白白地浪費這些有用的課程資源。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探尋研究提升方法。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對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方法進行探究,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素養;提高措施;方法分析
所謂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而所謂小學語文素養,即是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應當具備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自身基本素質和修養。由此可見,小學語文素養,是語文素養的基石,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前提,是提升自身修養的大前提。那么,作為一名教師,在提高小學生的素養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將對此進行詳探究。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老師的培養。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生心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欲望,才會主動去探究、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同時,我也采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興趣和情感,進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二、培養積累習慣
現在是“少聞少兒書聲瑯瑯,但見學子題海沉浮”的現象司空見慣。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并不樂觀的原因。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多積累,根據學生年齡我特征和思維特點,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考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合作探究中去動口、動腦、動手中學習朗讀,感受語言的優美,體驗閱讀的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首先閱讀教學要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語文教學時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其次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除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內容外,閱讀課文中有不少妙語佳句、精彩片斷。。這就要老師挑選內容讓學生熟讀成誦。如在小學語文第七冊積累運用四的一篇閱讀《四季的美》,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了不同季節不同時候不同景物的美,對景物描寫細致,整篇文章文辭優美。學生完成閱讀要求后,我引導學生當堂背誦。但引導學生學會怎么選擇積累內容后,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值得積累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自主積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
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的教科書所無法替代的。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用語文”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作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象。如:在學習十一冊口語交際《小記者》時,可讓學生以小記者、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一些有特色的農民企業家、茶農茶王、菜農大戶、教育世家等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采訪茶王時,記錄下茶業的現況和茶農對學生的寄語,并以小傳記的形式寫出茶王的坎坷的創業經歷。這樣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就不是無源之水,就能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開發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鄉情感。作為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報道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3.積累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在學習第八冊《積累?運用八》“讀讀背背”,時,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問長輩請教,收集這樣生動的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閱覽室圖書館查找,把“農語”抄下來。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會使學生的習作富有“農味”,具有個性特征和鄉土色彩,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結語
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仔細研讀新課標對小學每一年級學生能力的要求,認真揣摩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并堅持不懈地實施下去。思想上還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成為具備多方面基本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傳經.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1(4).
[2]陳云梅,劉曉霞.淺析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2):25-25.
[3]高歌.優化有效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下旬,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