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艷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建立一個自主探索的學習平臺,在上課的過程中,很好地把握學生生理和思維上的特點。在學生經歷學習的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三角形內角和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1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01
我們都知道,數學的教育目的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培養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所需的數學知識;第二是發揮數學在人類的思維創新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角形內角和這一課通過了解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一知識點,讓學生通過在課程中的操作實驗討論等及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建立基本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通過拼一拼、算一算等活動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并且可以應用這一定律求解未知角的度數。讓學生通過拼一拼、算一算等活動內容,培養其動手能力,并傳授數學的教學思想。在這種以游戲為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具體的方法如下: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首先,通過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開始之前,讓學生做課前準備,組織每個學生量取自己的三角紙片的角度,相互之間不傳遞信息。其次,組織猜角游戲,教師組織學生報出自己測量的兩個角的角度,然后讓其他學生來猜第三個角的角度,教師也參與其中,通過教師每次都能猜對答案激發學生對猜法進行探索的欲望。最后揭示課題,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三角形度數間的關系,提出今天的課程主題,組織學生一起來探索這個規律。
二、實踐操作,探索定律
為了讓學生認識內角的概念,并促進學生理解。安排學生自己讀一遍教材,然后教師提出什么為內角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其自學教材的內容進行回答。根據之前的游戲情況進行感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剛才教師總是能夠猜對角度,預習過的學生會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個概念,教師提出這只是初級階段的猜想,需要進行驗證。
從特殊案例到一般案例,逐漸深入理解。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特殊案例進行觀察,然后提出問題:對于一般案例來說,該怎樣驗證內角和為180度這個規律?組織學生將手中的所有三角形進行內角測量,并快速計算內角和,將測量和計算結果填入表中。指名讓學生對自己的測量計算結果進行匯報,會發現有各種情況,有的內角和為180度,有的不是180度,有的直接自己測量了兩個,計算出第三個角的度數。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思考為什么有的內角和為180度,而有的又不是180度了呢?
三、進行折疊實驗,再次驗證規律
教師對剛才的結果進行總結,指出學生的測量結果有的是遵循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一規律,但有的又不是,我們還可以通過折疊實驗來進行進一步驗證實驗結果:組織學生將手頭的三角形紙板按照課本上的方法進行折疊,這期間教師要巡回進行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成功地進行實驗。師生對實驗結果進行交流,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實驗是否可以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
四、發散思維,進行討論
首先,教師對折疊實驗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肯定,然后提出問題:我們是否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對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進行驗證?備選方法:(1)撕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第三個角進行拼接,最終可以看到三個角組成一個平角;(2)選取三個一樣的三角形,將三個三角形進行拼接,發現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平角,也可以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
接下來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嘗試,進一步驗證規律。
五、安排練習,歸納總結
完成教材的第1題,第2題,第3題。還要討論問題: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多少個鈍角?最多有多少個直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這節課我們都學到了什么知識?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到的結論?引導學生積極發言,通過這樣的環節,讓學生最終對課程進行總結,并且學會總結和學習的方法。
六、課堂反饋,教學反思
后面還要組織學生完成教材中的第4題和第5題,并進行矯正和評價。這種教學的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并且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1)游戲穿插,引入課題。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烈,設計這種以“猜猜猜”為模式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得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2)動手操作,玩中求知。本節課最主要的、特色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這種邊動手邊探索邊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3)創造情境,鍛煉思維。教課課程中,學生通過對手頭的三角紙板進行各種操作,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并且得到了思維的鍛煉,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我總結到,這種自主探索教學平臺的搭建,建立在很好地把握小學生的生理和思維特點的基礎上。整個學習過程,安排的合理緊湊。教師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利用好學生好動的特點,整個課程過程中,都讓學生處在操作、討論、思考、計算、交流、總結的活動過程中,并尊重學生得出的結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得教學不僅更加有效,而且非常生動、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