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明
摘 要:數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基礎學科,在小學階段,數學成績的好壞,對于每一學生的整個學生生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學科的抽象性以及嚴密性特征,以及其在各方各面的應用的廣泛性,能為師生提供廣泛的思維素材。因此果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就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25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11
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如多媒體等
(一)多媒體設計的各種情景,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的演示,以及逼真活潑的音響效果,能充分調動學生全身的視覺聽覺、各種感覺系統,把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吸引到課堂上的知識中去,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欲望與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靈感
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都很難長時間集中,而多媒體的動態畫面演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動態的畫面演示很容易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刺激學生的視聽覺感受,能把學生從枯燥靜態的黑板演示中解放出來,發揮其創新思維的靈活性,激發其的創新思維!
二、日常授課解題中引領學生發散思維
(一)一題多解的訓練
一題多解包括兩種情況:一題有多個答案和一題有多種解法。“一題多解”可培養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探索、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標新立異的精神。如求簡單的平均數問題,得出下列解法:甲袋糖重10.2千克,乙袋糖重4.4千克,兩袋糖平均重多少千克?(1)將兩袋糖放在一起取其中的一半得:(10.2+4.4)÷2=7.3千克;(2)將甲袋比乙袋多出的重量對半分得:(10.2—4.4)÷2+4.4=7.3千克;(3)將兩袋各取一半再合起來得:10.2÷2+4.4÷2=7.3千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了問題,教師這時對各種做法給予充分地肯定,而且引導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好。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有意識地讓學生解答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例如:同學們再學了百分率的相關知識后,我便設計一道這樣的題目:六年級有23個同學到電影院看電影,售票處寫著:每張10元,24人以上7折優惠,怎樣買票才合算。學生們在課堂上經過一番的討論思考后,得出幾種購票方法,都非常地靈活:
(1)全部10元一張,10×23=230(元),(2)多買一張按7折轉賣:10×23×70%-10×70%=154(元);(3)多買一張:10×24×70%=168(元);(4)多買一張按原價轉賣:10×23×70—10=151(元)。
如此靈活多變的練習,非常容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靈活運用,雖然學生的做題的數量不大,但開拓了學生思路,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印象也非常牢固。為學生們創造性思維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一題多變的訓練
首先給出題目中基礎條件,然后根據題意來要求學生變換問題形式,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就變成了不同的新問題,再教育引導學生把這些題目放在一起比較探討區別,從中找出基本題與創新題之間的聯系。如基本題:白兔30只,黑兔80只,共多少只兔?
改問題:
(1)白兔30只,黑兔80只,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只?
(2)白兔30只,黑兔80只,黑兔是白兔的多少倍?
改條件:
(1)白兔比黑兔少50只,黑兔80只。共有多少只兔?
(2)白兔30只,黑兔是白兔的8/3倍,共有多少只兔?
這種訓練,學生易于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聯系著相關知識的互通性,能培養思維的流通性和變通性,迅速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聯想訓練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靈活的引導學生由課本上的知識聯想到生活中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經驗感知,在解題的過程中成為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如我們在教學“雞和羊共600只,雞的只數剛好是羊的三分之二,雞和羊各多少只?”對于這道傳統的數學題目,慣常的解題思路已經非常明確,而我又想豐富學生的思維,于是讓學生用筆畫出題中的關鍵句“雞的只數是羊的三分之二”,讓學生深刻理解關鍵句的內在含義,去尋找其他的方法解題。根據關鍵句引導學生聯想到:
(1)雞的只數是羊的2/3;
(2)羊的只數是雞的1/2倍;
(3)雞的只數比羊少1/3;
總之,要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群體,做到適當引導。注意設置良好有趣的情景模式,激發學生不斷地去思考創造,并不失時機地加以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學生的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埋下深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