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霞
摘 要:教師在課堂實踐活動中,要善于隱藏自己。在組織、激勵、評價和點撥等環節,充分閃現教師高超的智慧和引導藝術。
關鍵詞:隱藏;引導;策劃;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8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38
近幾年,教學改革主打“模式教學”特色:“洋思模式”“太谷模式”“杜郎口模式”,各地也紛紛推出適合自己的特色教學。這些舉措在促進傳統教學改革、全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全面發展學生主體作用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在嘗試不同教學模式的課堂實踐活動中,我認為核心理念是:教師要學會“隱藏”自己,還課堂給學生。
一、把學生的問題凸顯出來,把教師的問題“隱藏”起來
(一)學生自主質疑
如教學《唯一的聽眾》一文,當學生自學課文之后就要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巴瑢W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你們一定有許多疑問,請大膽提出來,幫助同學們學習呢?”孩子們一聽有了展示的機會,紛紛發言,情緒高漲,一連提出了十幾個問題。面對這么多問題,老師學會踢皮球:“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呢?你們幫幫我。” “老師,我有辦法,挑出幾個重點問題討論,重點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解決了。”隨機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針對大家梳理的要點,學生積極討論,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二)教師巧妙 “隱藏”
在解決問題時,教師要把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圍繞主要問題讀書、討論、思考,較好地理解課文,深刻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盡量要少講或不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這個小舞臺展示的是教師的才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創造。即便有些自稱是素質教育的課堂,依然是老師唱主角,學生唱配角。公開課評價時大家習慣說:某某老師的課講得真好,語言流暢等等。而現在的課堂,課堂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由學生來提(即自主質疑),答案由學生來找(即自主探究),整個課堂是學生自己在探究、發現、解決、交流(即小組合作)。教師則把自己巧妙地“隱藏”起來,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出現在課堂中。
二、隱藏并不意味著退出,課堂要閃現教師高超的智慧和引導藝術
(一)科間融合,將美術、音樂引入語文課堂,借助形象、旋律來解讀語言文字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齊讀、品讀、想象讀等)、多個層次的讀書實踐中,體悟語言,引發情感,產生共鳴,較好地體現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比如在指導一位老師上《月光曲》時,針對課前三分鐘的實踐活動,我們讓擅長音樂的學生進行小提琴演奏。這樣既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表演的機會,還讓學生感受得到眾人贊賞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明白,藝術就在我們身邊。教師則作為欣賞者悄悄“隱退”一邊。在學習課文第九自然段時,又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在學生深情的朗讀聲中,配以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的欣賞,讓學生盡情陶醉在美文、美畫、美音、美意共筑的美境之中,感悟藝術之美。此時的教師不再進行索然無味的講解,也陶醉在優美的樂曲當中。教師精心設計的巧妙過渡語,簡潔自然,教學要點突出,使整個課堂猶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三個樂章,由節奏舒緩到節奏增強明快再到后來的高昂激越,給聽課者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學設計,能給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美的享受。
(二)大膽嘗試,敢于打破教學常規
如我在一次語文課堂賽講時,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課前大膽創新,將課堂設計為三個環節: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把文本整合成一個三維立體的“集成塊”,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獲取信息。從新課程觀的高度,從生命成長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目光,整體先“構建”,而后又“解構”課堂——緊緊圍繞一個主題,通過與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種深深浸潤在文化與情感之中的開放的語文課堂,變傳統的傳授知識成一篇課堂美文欣賞。在指導一位老師參加市級賽講《輕叩詩歌的大門》時,讓學生在讀書本知識的基礎上,以“葉子”為話題,大膽即興創作,并把自己創作的詩,勇敢朗讀給同學們,讓聽者提出寶貴意見。最后鼓勵學生把自己創作的一首首小詩陸續貼在黑板上,貼成一片大大的沉甸甸的“葉子”,讓課堂自然生成,喚醒了學生的思維。這一切皆源于老師課前大量的精心設計,教師充分起著幕后策劃者、臺前引導者的作用。
課堂教學要講求藝術,隱藏就是一種藝術。隱藏就是為了更好地引導,精心的策劃是為了進一步創新。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喚起獨特的表現與藝術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無比的秘方?!弊屛覀兊恼n堂不斷創新,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