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初,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對線上假貨抽查的結果,在全國掀起了一陣對假冒產品的熱論。本文所提到的假冒產品是指除食品、藥品威脅人生命安全外的化妝品、衣服等。通過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研究,探究假冒產品形成的根本原因。針對中國市場打假難的問題,分析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打假政策,為我國提高打假政策效率、保護正品市場的秩序提供合理的意見與措施。
關鍵詞:假冒產品;形成原因;對策研究;治理對策
一、前言
全球每年有上萬億的假冒產品在流通,2015年占整個世界GDP的2%。欺詐廣告、整容、假幣、假貨等各類虛假的事務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同時國內市場上的商品種類也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從中國獨有的國家工商總局到中國消費者協會到中國消費網,從群眾打假到專門組織打假隊,還有每年舉辦的“3.15”晚會以及頒布各種相關法律來打擊假冒產品,政府雖然采取了多種打擊假冒品的措施。然而效果卻不盡人意。假冒產品不僅破環了商品市場的正常秩序,也影響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二、假冒產品產生原因
1990年到現在,假冒產品一直活躍在中國市場。對于中國而言,假冒產品的產生原因并不是單方面的。首先,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消息,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67.67萬億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由于中國貧富差距較大,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5.2萬元,約8000美元。事實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5000美元上下是假冒產品的高發時期。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假冒產品較多的客觀原因。
其次,在購買商品時消費者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購買高質量高價格的正品,另一種是購買低質量低價格的仿冒品。根據消費者心理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的中國消費者在知情的情況下,仍會選擇低價的仿冒品。比如,國際市場上流行的大牌香奈兒、迪奧等單品價至少在500元以上,可國內市場上出現的所謂的香奈兒、迪奧只賣幾十元。但這種所謂的香奈兒、迪奧等產品并沒有消失,反而很是暢銷。這不僅因為中國人均GDP水平較低,而且還有人性中愛慕虛榮攀比的弱點。消費者對假冒品的需求大,使假冒品在市場上的的供給持續不斷。西方經濟學中,將人都被定義為理性經濟人--通過盡可能少的付出,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人們收入比較低的情況下,希望能夠通過較少的花費來滿足愛慕虛榮的心理,于是大量的假冒產品被需求,可以說是消費者養活了假冒產品的商家。
最后,消費者對相關法律的缺失,即使進行了假冒品的交易也選擇了忍受,以及相關執法人員的執法不到位。致使造成中國市場上假冒產品猖獗的主觀原因。
三、對美國、德國、日本打擊假冒品的研究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德國、日本都是制造業大國,在我們看來是不會有假冒產品的。但實際上,這三個國家都經歷過假冒產品的時代。美國從1840年到1910年,這70年間是美國假冒品充斥時期。英國作家狄更斯曾在自己的作品《美國普遍發行的筆記》中痛斥當時的美國假冒產品問題嚴重。1871年德國剛完成統一,而假貨也是從這個時期產生的,一直持續了30年。統一后德國著重發展工業,在當時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就大量抄襲工業大國英國,包括產品、品牌等。德國生產的商品質次價廉,當時歐洲把德國生產的產品都打上“德國制造”的標志,以表明假冒品的身份。日本在1945年到1960年的“東洋貨”就是指當時日本生產的假冒產品。美國、德國、日本為了解決假冒產品的問題運用了多種措施,頒布了多種政策。但這三個國家都通過以下三步結束了假貨時代:
1.提高產品的質量
1890年德國政府宣布“用質量去競爭”的政策,于是很多的德國工廠尤其中小型工廠開始聘請研發人員進行研發。德國工業快速扎根,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制造業開始蓬勃發展。1907年德國的制造業可以和美國分挺抗敵,當時德國的電器總公司和美國的通用電氣簽署合作條約,壟斷整個歐洲的電氣市場。德國通過國家的力量走出了假冒產品的歷史。
日本在1960年推行“質量救國”,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力量增加稅收,用以幫助大型企業進行獨立研發。日本的三菱重工是繼美國、德國后全世界第三個國家擁有制造業的最高尖晶行業--機床工業。
美國不同于其他兩個國家運用政府的力量提高產品的質量,而是用市場的方式提高產品質量。美國擁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移民政策,所以聚集了大量高智慧、高學歷的移民。這些移民希望用市場的作用使他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在經過70年的洗禮后,美國人發現只提高質量是利益極大化的唯一方法。
因此提高產品質量是三個國家脫離假冒產品的第一步。
2.提高工人的綜合素質
德國采用學徒制,即16歲的青年要經過4年一半時間在工廠實習,另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的培訓,才能進入工作崗位。在德國的450個行業中都清楚的規定,所聘用的工人都必須經過學徒制的培訓。
日本發明終生雇用制,日本提高工人的質量與德國不一樣的是日本不是靠教育,而是靠企業的培訓。對于制造業來說,其工藝和技術都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為了能使工藝技術傳承下去,公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培訓工人,為了能讓工人長期留在公司,回饋公司。所以發明了終生雇用制。
美國利用市場制。美國利用市場的方法,培訓工人。因此美國工人的流動力較德國和日本是非常高,這導致美國工人素質與的德國、日本相比也是最差的。
3.增加打擊假冒產品的懲罰力度
德國運用規則來打假。由于德國人性格古板,對規則服從是全世界第一。在制定好規則后德國人必須執行,違反規則,德國的處罰就是罰款或坐牢。
日本利用社會的壓力。在日本一旦發現假貨的存在,工廠必須倒閉,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工廠的代表人只有以死來明志。
美國既沒有深入人心的社會壓力,也沒有德國人那么尊重規則。美國人提倡嚴刑峻法。例如,美國在1984年至1994年制定兩條法律,打擊假貨。只要發現假貨,首次制造商監禁10年,罰款200萬美金,第二次再犯就監禁20年,罰款500萬美金。
美國、德國、日本就是通過以上三步政策走出假冒產品時期,成為現在先進的制造業市場國。
四、總結
假冒產品的出現是每個制造業過走向先進制造業的必經之路。溫州的鞋業就是最好的例子,80年代的溫州的鞋是模仿其他國家鞋的樣子用紙來做鞋,質量很差。而如今溫州制造的鞋基本是全世界最好的。亞當斯密說過,人都有利己之心。假冒產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是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其逐漸消失。比如,假酒的買賣,制造商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利潤。制造商就會由開始的水兌劣質酒,到水兌優質酒,最后走向制造優質酒的發展過程。大部分假冒產品的制造商都會有相同的發展過程,假冒產品制造的發展同樣也優化了產品市場結構。然而,完全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假冒品持續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德國、日本與美國相比,假冒產品的持續時間要短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管理。同時我們也要發現,美國、日本和德國假冒產品的產生和解決都是發生的互聯網出現之前。現如今,中國要想徹底走出假冒產品時期,在依靠市場力量的時,也要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力量協助。
對于政府而言,不僅要加強對線下假冒產品的監督管理,還要對線上實施相同的監管。
1.要加強維護消費者權益相關法律的宣傳教育,不能僅靠每年的“3.15”晚會,要深入到每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國針對打擊假冒產品的法律并不比發達國家少,可由于缺乏對相關法律和執法過程的了解,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到假冒產品時,消費者不知如何維權而選擇了忍受,使制造商有機可乘。
2.簡化法律程序,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消費者和正品制造商在維權時,需要通過舉證、起訴等繁瑣過程,這都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使一部分消費者和正品制造商覺得無利可圖,而選擇了忍受。另一方面,執法人員在面對小型的假冒產品案件時,草草了事及受賄的行為,使執法不夠到位,消費者對執法人員失去信心。
3.加大懲罰力度。我國目前涉及消費者維權的法律主要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但對于造假售假行為以罰款為主的處罰力度比較小,且形式也過于單一。最近“假疫苗”事件對犯罪人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期五年。對影響如此之大,危機人生命安全的偽劣產品的處罰,相對于美國、德國和日本對假冒產品的處罰是小巫見大巫,也使中國廣大民眾唏噓不已。
4.政府應以資金支持企業研發。由于中國企業的稅率較高,企業利潤低,從而投身于研發的可能性小,產品產業結構得不到優化。
對于產品市場而言,加大產品市場的競爭壓力是加快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方式。德國用了30年走出假冒產品時期,主要原因是德國以出口其商品為主。國際壓力倒逼德國市場改革。改革開放的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制造拓寬了市場,增加了產品市場的競爭壓力,為讓國際上其他國家認可中國產品,迫使制造商進行科研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創新產品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才能讓更多的中國制造走出國門。
任何法律、任何規則都是以人們的服從為依據。因此,以市場力量為主,發展中國經濟,增加國民人均財富才是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宋梁禾.淺談中國假貨現象存在原因[J].技術與市場,2011,18(2).
[2]楊騰飛,黃午琴.“假貨多”與“打假難”[J].當代經濟,2013(4):126-128.
[3]吳興杰.加強中國商業文化建設--牽住假貨的“牛鼻子”--阿里巴巴“PK”國家工商總局的哲學反思[J].登壇論道,2015(4):6-21.
作者簡介:張博雅(1993- ),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