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蓉
摘 要: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教師在“教”上要下功夫,在資源整合上下功夫,怎樣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筆者結合實踐操作得出三個資源整合法:縱向整合比較法、主題整合法、客體資源整合法。
關鍵詞:課程資源;整合;比較;主題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深化課程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傳統語文課堂中老師的照本宣科、蜻蜓點水,“滿堂灌”“滿書找”的教學方法此時已無比尷尬地站在改革的斷頭臺上,隨時等著一聲令下便“身首異處”,抑或被時代的洪流狠狠地甩在沙灘上,自生自滅。事實上,新思潮灌溉下的學生們也早已厭倦了無休止地提問,就事論事的膚淺,表面只是將語文這門博大精深的國粹深深地踩進一攤污泥之中。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智慧地設計課堂教學,讀出精彩、品出精華、賞出美點,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內心的愉悅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享受到快樂,讓教師能夠獲得成就感。下面筆者就結合聽課學習和自己的實踐操作淺略地談談語文教學拓展中的整合比較法的一些思路和運用。
一、縱向整合比較法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語文作為一個小的單元,要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必須整合。而“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以,比較既是認識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整合課程的方法之一。
何謂縱向?縱向在數學上就是坐標系中的y軸,筆者在這里將一個作家置于時空的坐標中,將作家在不同的生活時期所寫就的作品進行整合對比,通過集體閱讀,加深對作家的理解,同時懂得作家在歷史、文學上的價值。
傳統教育的模式下,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往往習慣就一篇文章而大做文章,將課文撕裂成四塊五塊,體無完膚,最終在岸邊擱淺便草草了事,而對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的理解往往只是片面的。要知道任何一個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所以當我們的閱讀處于“孤讀”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連讀”來破解這種孤境。要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深沉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我們就要將代表作者人生軌跡的作品做一次整合與比較,從而找出它們的共性與個性,然后正確認識作家的價值。
如姜莉莉老師的一堂課《千古才女,亂世美神——走進李清照》她不是簡單地介紹李清照名什么字什么,代表作又是什么,是哪個派別的代表人物,然后就將出示的詩歌不斷朗讀分析,得出她的某種情感。而是在開課初以搶答的方式讓學生回答她所需要的幾個關鍵答案:生活朝代、祖籍、派別和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某些愛好。南北宋之交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這個時代造就了詩人命運的轉折,而后姜老師以此為抓手,出示三首詩歌《如夢令》《醉花陰》《聲聲慢》,并結合詩中兩個意象:花和酒,讓學生說說分別寫于詩人的什么時期,情感是否一樣,為何會不一樣,然后得出身世的浮沉和社會的變化往往會改變人物的生活態度。這就是一種縱向比較,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在讀詩、讀文的時候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不至于靜止、孤立地去揣度詩文背后的意義。
筆者在執教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時,有學生問道:“老師,陶淵明真是一個不求上進的人,只知喝酒,為什么這樣的人我們還要贊美他呢?”面對學生的這個提問,筆者在第二節課的時候整合了代表陶淵明早中晚期表露心跡的一些詩歌來解答這個問題。早期詩作如《榮木》:“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雜詩》(其五):“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停云》最后一章:“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不難發現,陶淵明早期是身懷出世之心,立志出人頭地的。中期又選取了《飲酒》其四:“棲棲失群鳥,日暮孤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感士不遇賦》:“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云妄……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晚期則以《歸鳥》:“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和已學《歸園田居》等詩歌進行串聯,在整合比較這些詩歌的同時補充交代魏晉時期的社會背景,這時學生們恍然大悟,不是陶淵明墮落,而是社會環境造就了他的歸隱,影響了他的人生規劃。這種把同一個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歸結在一起整合比較形成文學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因而,縱向整合比較能引導學生發現每個文本的個性特色,培養他們把握文本之間的細微差別和對問題進行細致思考的能力,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全面地理解文本與作者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主題整合法
打開語文課本,我們都知道每單元都有一個單元導讀,這是對這單元所選課文主題的一個說明與解釋,是以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情境、話題等作為一個主題的單元整合。這是編者為我們教學者提供的第一次整合,也是語文學科教材本身的主題整合,但是語文主題教學的整合不應僅僅局限于此。
特級教師竇桂梅曾經提出“主題教學法”,筆者認為主題整合法還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材內的主題資源整合,輕負高效
初中三年,六冊語文教材,綜觀其實很多單元的主題是相近的,甚至是一樣的。如七年級上的第二單元與九年級下的第一單元都是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詩歌;八年級上的三四單元都是學習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九下的五六單元都是先秦諸子的文章,等等。那么在課程整合與拓展改革的大潮下,我們可以對這種表達的主題一致的,介紹方法一樣的,可以進行一個主題的整合:表達方式,情感,文體,人物等。可以說學科內的整合,是對教材的尊重,也是超越教材的微創造。如介紹說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文章,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來看兩個單元八篇文章。再用一節課來細品作者寫作的表達方式,掌握說明文的要素: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就可以了,再一節課我們便可以聯系生活學者用這種表達方式來寫寫生活中的那些人、事、物了,這樣我們可以勻出更多的課余時間來補充閱讀相同主題的文章,使我們的語文素養更加有深度和厚度。
2.整合利用學科間課程主題資源,呈現三維立體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所以在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一切因素來整合課程資源,充實教材,實踐教材,深化教材,更好地為主題教學服務。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和其他的資源進行整合,如美術、音樂、信息技術、歷史等,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去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其中有一篇課題是席慕蓉的《孤獨的樹》,優質課的比賽其實就是一次同課異構,看誰能將各種資源整合利用的最全面、最到位,從而在課堂上碰出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知識。在聽了很多堂同樣的課后,都不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覺得一種淡,后來在聽了一位周老師的課后才發覺,前面的課原來缺少的就是多種課程資源的整合與交互運用。在這堂課上,周老師首先有效地運用音樂的感染力,將課文讀得聲情并茂,將學生帶入文本中,在隨后的板書中結合美術,形象地將學生的想法繪在了樹上,挖掘主題之后又適時地引入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哲理句子,在最后又通過圖片和歌曲將古今中外那些孤獨卻卓有成就的名人整合列舉,伴隨著雄壯的音樂聲,教室里響起了一陣陣的掌聲。這無疑是一堂成功的課,成功在于各種資源的整合運用使課堂既有動態的躍動,又有靜態的凝思,將思維激活了。
也記得有位老師曾這樣指導學生去先看懂《三國演義》的評書聯播,然后看白話文的《三國演義》,還不懂就聽紀連海點評的《三國志》,最后再看注釋的《三國志》,相信一圈下來,應該早已看懂《三國演義》了,甚至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位老師說的方法其實也是多種資源的整合利用。
筆者在執教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時,發現單獨講授這堂課顯得枯燥乏味,學生也無法深刻地理解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于是以“愛國情感”為主題,整合資源:利用電腦制作PPT課件,下載播放抗戰時期的視頻片段,營造緊張的氣氛,出示屠殺中國百姓的圖片,并配以哀傷的音樂激起大家的憤恨,然后出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光未然的《黃河頌》配以名家朗誦,激昂澎湃,將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同學們也在光、聲、畫的刺激下,更快地進入文本,受到更深刻的情感洗禮,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語文還可以與英語、科學、數學等等整合比較,找出彼此的共性從而更好地為語文主題教學服務。
3.跳出教材,整合學科外優秀同主題的時文名篇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本只是一個范例。”所以,我們在運用好這個范例的同時,不應只是局限于教材本身,可以向同一主題的課外文本伸出橄欖枝,以動促動形成集成模塊。
寧波藍青學校的馬樂老師在2015初中語文教師年會上的講座對筆者的觸動很大。她在講到“主題閱讀”這塊時,呈現了他們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
如以胡適的《我的母親》這課為例,她將以“母愛”為主題的一系列現當代名家名篇作一個整合比較,選取適合我們中學生的文章,編成“母親篇”以文本形式呈現給學生。如老舍《我的母親》、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劉心武《跟陌生人說話》、季羨林《永遠的悔》、畢淑敏《回家去問媽媽》、龍應臺《雨兒》等,讓學生在看的時候且讀且思,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文章看完了學生們也都看到了:不同的作者筆下呈現出的母親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卻又讓他們感受到天下的母親又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愛”。到這里,想必學生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說,作文也便水到渠成。
這樣的整合,使學生對母親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的觸動也是全面、深刻的。那么依次類推,可以整合出“人物篇”“景物篇”“節日篇”,等等。
三、客體資源整合法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曾說過一句流傳至今的話:“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生活處處是語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以文字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書,好比是有纖維而開維生素之菜蔬,吃了不能滋養體力。”教育家呂叔湘也說:“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
那么語文在哪里?語文在一草一木中,語文在一磚一瓦上,語文在一唱一和中。但是語文課程資源整合的客體資源又不對等于語文教學資源,所以要對語文教學起到一定作用的話,還是要對客體資源進行整合,縮小范圍,去粗存精。如學習《論語》時,我們可以引入山東曲阜的“三孔”嗎?可以,但是這個客體資源放在這里意義不是很大,不如將孔廟石碑上《論語》的石刻引入更加有意義,更有利于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又如,理解《土地的誓言》我們可以將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館的圖片、烈士遺物進行資源整合,更利于學生深刻地體會那段血染的歷史。當然,如果能找到經歷過那場戰爭的幸存者,聽他當面講述那段歷史,這種資源更加是寶貴的。我們不僅可以整合與語文教材有關的客體資源,同樣也可以將一些零散、小塊的資源整合起來,如在洗手間水龍頭下經常貼著“不要讓我的眼淚流干”等,一看就會發現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要節約用水的宣傳廣告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吸引人了。
同時,教師也要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學習的局限性,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并通過對客體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如一年有四季,在每個季節來臨的時候,走進田野、走進大山,看看風起云涌,聽聽泉水叮咚,我們可以整合與四季有關的詩歌、文章,并在每個季節去尋找它所特有的意蘊風貌;在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找找與這些節日相關的詩文,看看家鄉人是怎么過這些節日的,有哪些習俗,其他地區又是如何過這些節日的,他們的習俗和家鄉有什么異同,等等。通過對客體資源的整合,相信學生對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我們也可以為語文教學搭建自主、開放、良好的課程資源平臺,一舉多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語文這個博大精深的大課堂需要我們教師有大智慧、大眼力,才能更加精彩紛呈。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課程內外資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不但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而且也非常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實現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提升師生的語文素養,是順應課程改革大潮的,筆者也將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優化語文課程資源的整合,以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第二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鄭西銀.閱讀教學的智慧.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馬小鳳.談如何有效地挖掘語文課程資源[J].寧夏教育科研,2006.
4.柳菊興.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匡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