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廷
[摘要]現今的企業競爭實質是人才競爭,特別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如何讓人才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科技和高速變革的社會,是對當代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模式的深刻思考和深層次探究。本文就現今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展開討論,分析論證了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以及通過借鑒國外優秀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建立適應我國基本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人才培養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241-02
我國在近幾年的教育行業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在提高升學率和提高全民整體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與精英的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卻凸現出來。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經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中根深蒂固,因而想要從根本上扭轉高等教育普及情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任重而道遠。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最終的必然趨勢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進步趨勢。教育的理念隨著每一次的社會的變革,都會迸發出新的思潮和火花。從傳統的精英教育逐漸過渡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社會彰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隨著國家的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也為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提供了原始驅動力。因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進步的最佳推動力就是人才,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渴求是社會發展的主動需要。
(一)培養目標多層次
我國在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由于國外的教育水平和發展階段已經較為成熟,需要借鑒國外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縱觀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重要的就是培養目標多層次。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多采用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可以全方位培養高素質人才,多層次打造高水平人才,以滿足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多重的職業層次。國外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壓制學生不同特點的發揮和表現。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英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就吹響了素質教育的號角,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培養人才,不讓學校淪為復制的機器,不把學生當作考試的工具,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改變傳統的死板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長。
(二)培養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簡單的教與學的情景,教師單純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只重視知識的傳遞,而不注重知識的升華和變通。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教授的僅僅只是知識本身,而并非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思想,并沒有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理念。而國外的先進的教育模式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并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種素質教育的精髓,是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逐步發展,注重在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充分參與。
(三)培養內容綜合性
國外的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綜合和全面的,宗旨是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各學科均有牽涉,消除學科間的知識壁壘。在課程的設置上,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知識點滲透,這點和我國的高考制度的分文理是很不一樣,全方位打造文理科均有涉獵的人才資源,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分析
我國現今正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里的大眾化不僅指規模和數量上的占比增加,更是指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廣和應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如火如荼推行的同時,又出現了與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產生矛盾和分歧的地方(如大眾化教育模式和精英教育模式的矛盾等),這些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得到充分的考慮。
(一)繼續傳統精英教育模式
自從我國20世紀70年代恢復了高考制度之后,高考,作為學生一生學習事業最為關鍵的選拔性考試之一,對其的重視程度是最大的。甚至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高考是改變學生一生命運的決定性考試。這種觀念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因而,在全國性的、單一的高考選拔制度下,中國的學生從一開始步入學習生涯,就背負了來自高考的沉重壓力和來自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這是何其可悲的事情!與此同時,我國的許多高校采用的是嚴進寬出的教育體制,當學生在千軍萬馬中披荊斬棘進入了理想的學府,可是由于在高校內對于畢業政策的寬松,導致在高校的學習時間內真正學到的知識少之又少。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教育制度的悲哀。
另外,現今許多國內高校的教育發展模式不重視實踐教學,只是把學生禁錮在教室內,單純講授理論和書本知識,這對于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專業的知識非常不利。特別是那些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例如機械等,如果沒有充分的實踐經驗作為理論的指導依據,再精確的書本知識也不能涵蓋實踐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模式與社會的實踐需要嚴重脫節,使得學生缺乏對所學專業的明確的職業規劃。
(二)以物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為主導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在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都在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領域更是不例外。針對教育模式而言,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是限于學校課堂內,通過教師的諄諄教導來實現對學生的知識的傳遞。對于知識的課程設置,是由統一的教學大綱來決定的,不僅脫離了社會實踐的實際,而且剝奪了作為教學過程中主要成員的學生對于課程設置的話語權。這樣就大大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打壓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度。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只是單純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不重視知識的升華和變通,不符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的禁錮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被忽略,過分強調正確答案,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發散思維。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學與教情境中的主導性因素,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絕對主角。
(三)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傳統培養模式中的失位
現今的教育模式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樹人是學校教育的宗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甚至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最好的老師不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做人。但縱觀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雖然一直在學校開設思想教育政治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視,教師只是對學生單一地講授課本知識,但這對于健全學生人格的作用微乎其微。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隨著社會的壓力與日俱增,如何平衡內心的情感和精神,是即將走入社會的學生必須充分準備的課題。
三、高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最終目標是追求高素質的人才,因而,提高人才的質量是永恒的命題。人才是市場競爭的關鍵,人才的質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人,這是區別于其他的社會活動的本質屬性所在。而人是機動靈活的,如何能在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條件下,在人才數量上突破的同時達到人才質量的要求,這是我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最終關注的問題。
(一)多樣化的選拔、評價標準
對于人才的評價和界定,其標準必然不能是單一的。人是靈活機制的個體,每個人的長處和優勢是不同的,因而,評價和界定標準也應該因人而異,這樣才能避免由于單一的評價標準而造成的對于人才的片面性評價,從而導致人才的流失。在學校教育中,不能片面地依據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學生能力的高低,單純的課本知識并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這是為了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學生群體。因而,現今許多的教育專家都在提倡逐漸取消高考這種單一選拔模式。但鑒于高考的教育體制在我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所以改革的進程需要緩慢進行。首先可以逐漸在部分科目上采用過程性評價,取代以前的結果性評價。例如,在一個學期內多次對學業水平進行測試,而不是用高考一次的成績來決定最終的結果。這種改革方式是借鑒了國外的已經較為成型的教育模式,以期逐步建立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模式。以一次高考成績定終身的現狀亟需改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模式應該全方位開展,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并舉,重視學生的綜合發展,不只是用單純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要逐步改變原有的“嚴進寬出”的現狀,向“寬進嚴出”的模式轉變,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人才選拔的關鍵性因素考慮。
(二)主體化教育、人性化管理
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在現今的教育改革趨勢下,學生是學與教情境中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主導性因素。學校教育的宗旨不是復制出一批考試的機器,而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己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因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人才教育模式應該向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方向上轉變,改變傳統的物化教育的模式,賦予每個學生獨立的個性,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發展特質,挖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潛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轉變傳統的以成績論英雄的體制,教師應關心學生的情感和思想發展,及時為學生開展情感疏導和心理輔導等工作,并在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方向上,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四、總結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現今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心,如何在高度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現在我國教育工作關注的重點。我們不妨嘗試明確人才培養的全新目標,借鑒國外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案例,建立起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帶有我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利萍.高等教育“寬進嚴出”培訓模式作用淺析[J].魅力中國,2014(20):182-182.
[2]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04):26-31.
[3]席成孝.從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看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安康學院學報,2013,25(01):
92-97.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