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維維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均不能滿足當代企業對管理會計人員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在分析我國高校管理會計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借鑒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提出了管理會計課程的改革設想,以期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管理會計人才。
關鍵詞:能力本位 管理會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7-0118-02
2014年10月財政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爭取3—5年內,在全國培養出一批管理會計人才”,“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國管理會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與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從受教育者的職業崗位需要出發,使其具備從事某一職業的基本能力。管理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一個分支,主要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但目前我國高校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和考核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財會專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
一、高校管理會計的教學現狀
(一)管理會計內容體系陳舊且地位低。管理會計自上個世紀70年代引入我國,教材的結構體系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部分,包括成本形態、變動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部分是管理會計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紹管理會計的幾大職能,具體包括預測與決策、規劃與控制、考核與評價職能,第三部分是管理會計的拓展部分,主要是較為前沿的作業成本法和EVA分析等。管理會計的教學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與其他核心課程有交叉。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成本會計有著密切的聯系,且均屬于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但這三門課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交叉重疊和邊界劃分不清的問題(具體見圖1),這不僅極大地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更不利于會計專業相關學科的建設和長遠發展。因此,需要對管理會計的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改革。
第二,在本科教育階段地位偏低。筆者通過對與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校企合作”的河南豫聯集團、河南明泰鋁業、河南恒星科技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管理會計的一些傳統理論方法如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差量分析法等基礎理論仍在企業管理中廣泛應用。通過更深一步的調研,了解到很多企業亟需一些掌握前沿的管理會計方法如作業成本法、EVA分析和具有戰略眼光的管理會計人員,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力。但是在目前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設計中,教學內容安排嚴重滯后,同時考慮到課時安排時間有限(周課時一般為3或4個課時),教師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論和初級的管理會計方法運用,并沒有把一些先進內容納入到重點講授范圍以充分講解,部分章節直接列為學生的自學章節,這使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受到很大限制。
(二)教學形式落后,考核方式單一
我國高校管理會計的教學方法一般采用原理教學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很少采用其他靈活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管理會計課程的考核評價仍然實行統考的形式,學生按照統一的思路答卷,主要考核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這種考核方式只能測出學生的應試能力,并不能反映出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工作中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能力和可持續發展,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會計改革設想
(一)優化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筆者建議,在優化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建設中,第一,重新梳理并整合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的重疊內容,重點突出管理會計預測與決策、規劃與控制、考核與評價的功能;第二,在原有課時基礎上增加管理會計的課時量,并且重點講解戰略管理會計EVA分析、價值鏈分析、平衡計分卡等先進方法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具體見表1)。
(二)充分重視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并廣泛應用于哈佛商學院的MBA教學中,近年來也逐漸活躍在我國的MBA課堂教學中。但是,我國的管理會計學科則較少采用系統化的案例教學法。管理會計是一門綜合性并且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無疑是推進管理會計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時變得更加靈活,可以大大縮短理論教學情境和實際工作情境之間的差距。
通過歷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在講授產品生命周期時,引用諾基亞手機和柯達膠卷的案例,指導學生課下收集關于諾基亞手機和柯達膠卷的歷史發展資料,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產品如何從初創時的導入期進入產品銷量飛速增長的成長期,進而又進入銷量相對平穩的成熟期以及什么原因導致企業進入衰退期,對其生命周期進行分析,大家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在講授責任會計時,引用海爾集團的“SUB戰略”,分析三大責任中心在企業中的具體體現;引入淘寶網“雙11”采取的滲透定價法,同時分析2011年到2015年的“雙11”線上交易數據,解析淘寶網的成功經驗。通過引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案例,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教學評價反映很好。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為滿足當今企業的發展需求,教師不僅要將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的,更要將其作為激活學生發散思維的工具,摒棄傳統的“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在介紹經營決策中的“是否接受低價追加訂貨決策”時,當客戶追加訂貨的數量超出企業正常的剩余生產能力時,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差量分析法”分析接受和拒絕兩種方案,若接受方案損益更高,則決策出的結論是應該接受該低價追加訂貨。但是,教師需要向學生解釋若選擇接受方案會給企業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實際的企業經營過程中,客戶追加訂貨的數量超出企業正常的剩余生產能力時,選擇接受追加訂貨必將會影響企業原來的訂單,可能不能及時向客戶發貨甚至有違約行為,這對企業信譽勢必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企業可能會丟失大量的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因此,理解管理會計的職責是至關重要的。管理會計的職責是為管理層提供決策的信息,管理層需要考慮多種因素以形成最終科學的決策結論,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非僅從數量上盲目分析。因此,在管理會計的授課過程中要理論結合實際,并使管理會計更好地服務于實踐,使學生更貼近企業實踐,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體系,注重學生能力可持續發展。為增強學生成績與其努力程度和職業能力的關聯性,采取以考核學生的基本技能為考核主線,建立開放的、嚴謹的、多元化的考核指標體系,以注重學生能力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考核本學期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以外,建議加入ERP沙盤模擬實訓課程:在班級內分組(每組5—6人)分別代表運營各個相互競爭的模擬企業,從預測產品需求量、成本、利潤和資金需求量到編制全面預算再到模擬經營企業一年到三年后根據預算情況進行經營績效分析,設置責任中心,綜合運用管理會計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執行情況和預算情況的差異,并在小組內部通過商議做出具體的改進措施,最終形成業績分析報告。教師根據各組和各組內成員ERP沙盤模擬實訓情況作為期末考核的內容之一。綜上,建議期末總成績采用“三三四”制形式,具體細則見表2。
三、結束語
從現實的經濟形勢和企業的發展需求來分析,傳統的高級財會人員不再是僅僅提供會計信息,更應該具備解讀會計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的能力,才能幫助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和發展計劃,并能高效規劃、執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管理會計的教學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和相互配合,學校從注重學生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出發不斷優化管理會計課程設置,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實踐能力,學生積極參與和反饋,從而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的管理會計教學系統,以不斷滿足我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員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紅俠.基于ERP沙盤模擬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創新[J].商業會計,2014,(02).
[2]馬莎莉.實踐教學法在管理會計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