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民+黎銀煥+鐘映笑


【摘要】 目的 分析自制簡易呼吸鍛煉裝置改善不能配合無創通氣的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方法 10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且無法配合無創通氣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腹式縮唇呼吸鍛煉, 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自制簡易呼吸鍛煉裝置進行腹式縮唇吹氣泡呼吸鍛煉。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治療1周、1、3個月后的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6 min步行距離明顯增加, 且觀察組增加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且無法配合無創通氣的患者應用簡易呼吸鍛煉裝置進行呼吸鍛煉后, 可顯著改善肺功能與運動耐力。
【關鍵詞】 呼吸鍛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9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 by homemade breathing exercises device in improving respiratory function in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with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COPD patients with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sic abdominal contraction lip breathing exercis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homemade breathing exercises device for abdominal contraction lip bubble blowing breathing exercise to drug therapy.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increas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and 6 min walking distance in 1 week, 1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homemade breathing exercises device can remarkably improve pulmonary function and exercise tolerance in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COPD patients with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Key words】 Breathing exercises;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常見并發癥之一, 長期無創正壓機械通氣可改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疲勞, 但部分患者由于年齡、經濟等多種原因難以進行或維持無創正壓機械通氣[1]。本研究探索一種簡易呼吸鍛煉裝置在不能配合無創通氣的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中的應用, 為該類患者提供另一種呼吸鍛煉方法, 以作為無創通氣治療的補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且無法配合無創通氣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經充分教育后均無法配合無創通氣治療。排除標準[2]:合并有不穩定型心絞痛、近3個月內有心肌梗死或藥物未能控制的心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腦血管病變, 認知障礙或溝通困難者;合并惡性腫瘤或有惡液質表現者;合并結締組織病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對照組男37例, 女13例;年齡40~86歲, 平均年齡(65.4±10.7)歲;病程3~30年, 平均病程(13.7±6.1)年。觀察組男35例, 女15例;年齡39~85歲, 平均年齡(64.9±11.0)歲;病程3~29年, 平均病程(12.9±6.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腹式縮唇呼吸鍛煉, 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自制簡易呼吸鍛煉裝置進行腹式縮唇吹氣泡呼吸鍛煉。具體如下。
1. 2. 1 自制簡易呼吸鍛煉裝置的制作 材料:500 ml的塑料瓶1只, 在瓶口下方打一直徑約1.0 cm的側孔, 長20 cm、管徑1 cm的PP塑料吸管1根。塑料瓶內注入250 ml溫開水。將吸管經側孔置入液面下。液面距離吹氣管下端3~5 cm。見圖1。
1. 2. 2 呼吸鍛煉方法 縮唇呼吸:患者閉嘴經鼻吸氣, 呼氣時將口收攏為吹口哨狀, 使氣體緩慢地通過縮窄的口形, 吸氣與呼氣之比為l∶2或1∶3。呼氣時縮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選擇調整, 以呼出的氣流能使距口唇15~20 cm的蠟燭火苗倒向對側、但不吹滅為宜。腹式呼吸:以吸鼓呼縮的方式, 一手放于腹部, 一手放于胸部, 吸氣時盡力挺腹, 胸部不動, 呼氣時稍用力壓腹部, 使腹部內陷, 盡量將氣體呼出。呼吸7~8次/min, 10~15 min/次, 同時結合縮唇呼吸。腹式縮唇吹水泡呼吸鍛煉:吸氣時挺腹, 胸部不動, 呼氣時含住吹氣管將氣流吹入瓶中, 使之產生氣泡27~45個, 3~5 min/次。
漸增加至10~15 min。每次鍛煉時間及每天鍛煉頻率以患者最大耐受為宜。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周、1、3個月后的FEV1、6 min步行試驗距離。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1周、1、3個月后的FEV1、6 min步行距離明顯增加, 且觀察組增加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 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COPD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 致死與致殘率均較高, 全球范圍內40歲以上人群COPD發病率已高達9%~10%[3]。
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的活動范圍, 進而影響肺通氣量, 改善肺功能。縮唇呼吸可使肺泡內氣體緩慢呼出, 增加氣道壓力, 防止氣道過早陷閉, 減少肺殘氣, 改善患者通氣功能, 同時增加呼吸肌活動, 減少膈肌疲勞[4]。但在臨床訓練中, 患者不易掌握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的正確方法, 且缺乏量化標準, 患者較難堅持長期鍛煉。本次研究中自制的簡易呼吸功能鍛煉器操作簡單易行, 兼顧成本與長期實用性。患者通過呼吸鍛煉, 可促進肺泡通氣與氣體交換, 提高患者肺活量, 同時有助于呼吸道痰液等分泌物排出[5]。應用自制簡易呼吸功能鍛煉裝置可將患者胸式呼吸形式改為腹式呼吸方式, 增加胸腔負壓與肺活量, 防止肺泡萎縮, 并促進已萎縮的肺泡擴張, 胸腔負壓的增加還可增加回心量, 促進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肺功能的康復。
研究中將各指標量化, 患者可明確觀察到自身呼吸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定新的治療目標, 達到正反饋的作用, 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息, 鼓勵并敦促患者堅持進行呼吸鍛煉。同時需要注意的是, 應用自制簡易呼吸鍛煉裝置治療Ⅱ型呼吸衰竭COPD, 應成立COPD康復治療小組, 小組人員經過專門訓練, 熟練掌握COPD康復治療知識及健康教育技巧。并且應對住院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健康評估, 根據個體情況制定鍛煉計劃。進行一對一的呼吸鍛煉教育培訓, 直至其完全掌握并適應, 同時教育患者及家屬掌握簡易呼吸鍛煉裝置的制作方法;囑患者自行堅持鍛煉, 定期隨訪監督。
在本次研究中, 兩組治療1周、1、3個月后的FEV1、6 min步行距離明顯增加, 且觀察組增加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且無法配合無創通氣的患者應用簡易呼吸鍛煉裝置進行呼吸鍛煉后, 可顯著改善肺功能與運動耐力。
參考文獻
[1] 李瑋, 朱應群, 范杜, 等.呼吸訓練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價值.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3, 16(1):42-44.
[2] 何順平, 黃江, 劉志鋒, 等.定量步行運動和呼吸鍛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區康復治療中的應用.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3, 35(5):371-374.
[3] 王艷輝, 趙艷.呼吸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肺功能的影響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 12(18):5073.
[4] 李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治療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1):60-61.
[5] 王苗, 劉化俠, 萬學英, 等.呼吸訓練在非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現狀及啟示.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11):1030-1032.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