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松林
【摘 要】中職數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數學教學要強調數學文化價值的宣揚,體現人文情懷、通過培養學生數學審美、激發學習興趣、實施創新教學、進行數學體驗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素養”,促進人生和諧發展。
【關鍵詞】數學文化;人文數學;教學策略
數學文化已經引起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作為一門為專業課服務的工具課,中職數學教學要加強數學文化的宣揚,體現人文情懷、通過培養學生數學審美、增加數學趣味、創新教學手段和展現數學應用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數學素養”。
一、認識“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是數學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工具、能力、活動、產品,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淀,是數學與人文的結合。
數學文化的本質是人性的內涵,數學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主體性觀念與意志,發展人的自主性品質和精神,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使其更自由、更有創造力。
數學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古今結合,不但注重數學歷史的輝煌,而且強調當代先進的教學成果與數學思想;第二,內外結合,不但強調數學自身的規律和特征,而且更強調數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第三,“物性”與“人性”結合,不但要學生體會到數學定理的嚴謹和美妙,而且要他們感受到隱藏在這些定理背后的人的精神,“既要講推理,又要講道理”,數學文化教育的特點要求我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對待數學教學。
二、中職數學人文教學策略之孔見
1.培養審美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美,感受數學美、欣賞數學美,體味數學的統一美、簡潔美、對稱美、奇異美,可大大改變目前數學課枯燥乏味的現狀,讓學生學得情趣盎然。如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么對仗是什么?無非是上聯變成下聯,但是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
學生是教師的審美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到學生的進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教師贊賞的眼光和鼓勵聲中不斷進步;同時,使自己在教學中也有美的感受,從而提高審美能力,為“不斷滿足受教者的審美需要而進步”。
2.分層設計的練習
在授課時,從中,差生都能接受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在授課過程中有難、中、易層次的問題,提問時,基礎題由后進生作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對后進生的答案可給予評價;中等題中等生作答,優等生補充完善,教師做出評價后,讓后進生再回答;難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優等生回答。如:在講“等比數列”時,前25分鐘把全班分為三組,對基礎好的學生實施自學,對中等學生實施自學指導法,對差生實施講解法,后20分鐘教師集中解答疑難,這樣三級學生都有能達到各自學習的目標。在布置作業時,設計分層次的題目。對于全班布置必須掌握的基本題,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選做題。中下層學生會做課本例題和練習上的基本類型的題目,優等生除做課本題目外,還可以加做練習冊和老師特編的思考題。
3.煥發生命的創新
前蘇聯教育學博士贊可夫說過,“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學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時既能堅持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又能在必要時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或者同時從幾個角度來看,即培養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可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好奇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對此教師要因勢利導,爭取使之向有利于學習的方向轉化。
4.引領人生的體驗
教師要注重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重視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生活和已有經驗相聯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積極的情感體驗。
例如課前導入,一位中職數學教師在講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帆船在大海航行的畫面后,對學生講:“同學們,你們剛才見到的就是帆船,船工只要根據風向的變化及時調整帆的方向,就能將船駛向目的地,桅桿是與甲板垂直的,只要船帆緊貼桅桿,它始終與甲板垂直,這是什么道理呢?”。短短幾句話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了,他們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這就是運用生活實例來導入新課。
有的教師大膽采用案例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將數學問題置于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背景當中,突出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讓學生覺得數學有用、可用、能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數學能力。
因此,中職數學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具有敏銳的數學視角,捕捉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努力尋求數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點,充分挖掘數學自身和數學教育過程中的人文價值。把數學當作一種知識、一種方法、一種審美、一種自然觀、一種精神來教。
【參考文獻】
[1]招林.讓數學游戲走進中職數學課堂[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