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柱
摘 要: 將課程教學的大部分內容由學生分組準備PPT課件并授課展示,教師作為課堂主持人組織課堂提問和討論,構建主持人型翻轉課堂。實踐證明,這一翻轉課堂模式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較好地實現了學生學業成績的多元性過程評價。
關鍵詞: 主持人 翻轉課堂 學業評價
學業評價是在特定的教育條件和課堂教學環境下,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對學生個體是否實現預設目標的衡量和評價過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學業考評的科學實施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有效的學業考評體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發展,學業評價的焦點逐漸由學生“知道什么”轉向學生“做什么”;學業評價的功能從“證明(prove)”轉向“改進(improve)”。評價過程更開放,評價方法趨于多元化。學業評價的視域范圍逐漸擴展到考察、評價和改進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已有知識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推理構建能力、創新能力等一系列內在綜合素質上,突出學業評價的過程性、動態性、發展性的評價理念[1]。然而,傳統的以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然是多元化學業評價實施的障礙。盡管近年來出現了諸如案例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改革[2],但對于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展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弊端。最近幾年,我們以動物生理學的課堂教學為例,提出主持人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學業成績的多元化過程評價。通過在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等專業的實踐,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主持人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調整目標
近幾年,對于動物生理學的課堂教學,我們先后嘗試過案例式、研討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效果雖然有所改善,但總體上仍差強人意。為此,我們在前期小范圍改革的基礎上,進行了主持人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試點,力圖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學業評價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評價轉變
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督促學生學習的主要外在壓力。但是,由于應試型教育的慣性思維,絕大多數高校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仍然是統一的書面考試。這種評價的實質,其實是對學生學習(記憶)結果的考核,主要反映了學生記憶知識的能力;每位學生所取得考試成績,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并非是決定性因素。這一評價模式所導致的后果,實質是引導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臨考前的突擊復習上。由于缺乏課堂教學模式的引導及對過程評價的忽視,一些學生“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學生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加劇了“教”與“學”相分離的矛盾,學業評價結果每況愈下。是否禁止學生帶手機進課堂日漸成為教學活動討論的熱門話題[3]。只有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度,加大學業成績的過程評價,才能有望扭轉這一被動局面。
(二)由被動接受知識向綜合素質訓練的轉變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顯然,重傳授輕探索、重統一輕多樣的傳授型課堂教學模式背離了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價值定位。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定位應與大學培養具備獨立思考人格的人這一目標相一致,定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努力、獨立判斷能力,與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聯系。雖然由“學會”向“會學”的轉變,是一個從中學甚至更早就開始討論的教改方向,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直至高校課堂教學,依然還是采用以傳授型為主的教學模式。盡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但是沒有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的根本變革,就無從改變教訓與受教、灌輸與接受的本質過程,就很難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綜合素質。因此,徹底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師定位于“導演”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才能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
二、主持人型翻轉課堂基本流程
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進度的掌握和課堂氣氛的調整,授課教師承擔核心調度作用。具體主持人型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一)目標分析與任務安排
實現預設的課程教學知識目標,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把握的準則。按不同專業的培養方案所制定的教學大綱,以及據此所制訂的授課計劃,是主持人型課堂教學的核心腳本。我們將動物生理學的課程內容劃分為“基礎模塊”和“構建模塊”兩大部分。對于“細胞的基本功能”、“神經系統”等內容,學生在中學階段和大學先修課時沒有深入接觸,而且內容較為抽象。不僅學生難以理解,即使是教師在備課時,也頗感吃力。這些內容作為“基礎模塊”,由授課教師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解。課后學生分組討論,并把討論結果于下次上課前反饋給教師,通過必要的回顧和重復確保學生打牢基礎。在此階段,著手安排學生分組和布置各自的講解任務。血液生理、血液循環、呼吸生理、消化與吸收、排泄生理和內分泌生理等內容,可歸類為“構建模塊”。這部分內容,就課程的知識目標而言,盡管也存在一些難點,但學生在先修課程和“基礎模塊”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基本不存在新知識自主建構的障礙。該部分內容由教師根據授課計劃細化為若干個單元,分配給各小組分頭準備,并給予必要的專業指導。
(二)準備與預審核
學生準備與教師的預審核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授課計劃和課件設計總體要求,自行收集素材,制作PPT課件,并走上講臺展示,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是第一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如何把握展示重點,如何講述課程難點,如何設計課堂講授內容。首次布置任務時,授課教師給各組學生分配基于授課計劃的授課內容要點,內容設計的基本原則,PPT課件制作的基本要求,素材準備團隊協作要求,等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課下準備,再次召集學生進行首次預講。根據學生在預講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逐一提出進一步改進、完善的建議。學生修改后的PPT課件再次提交給教師審核,并協調不同分組之間的內容銜接及其與授課計劃的符合度。
(三)課堂展示的主持
課堂展示與主持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核心環節,要求授課教師嫻熟地把握授課內容和適度掌控展示與討論的節奏。每一位同學的展示時間設定為20分鐘之內,一次課安排2位同學上講臺講課展示。盡管經過準備與審核,但鑒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深度和表達水平差異,展示內容與授課計劃難免會有所出入。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隨時記錄下學生漏講和未能充分展開的知識點,合理把握學生提問環節,留足時間補充講解所遺漏的知識點,確保授課計劃的完成。
(四)提問及過程考核評價
學生互評及提問和答疑是實現過程性學業評價的重要環節。兩位學生講課結束后,由同學投票選出優勝者。所得票數即為該同學所在學習小組的平日成績基本“點數”。勝出的小組進入下一輪的PPT準備和講課展示,所獲得票數累加。同學提問環節,講課的同學所在小組針對其他同學所提問的內容答辯,由任課教師根據對所提問題的回答是否充分、合理,決定提問者和答疑者所在小組成績點數的增減。每個學習小組平日的學習活動由小組長組織,并記錄小組內每位同學的參與情況及對小組成績點數的貢獻等。課程學習結束,由小組長根據平日記錄評定小組內各同學的學習等級并公示,以一定比例計入平日成績。
三、教學效果反饋與總結
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總體上反饋認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新體驗。通過PPT課件的準備、演練和課堂展示,鍛煉了學生協作學習和課堂表述的綜合能力。尤其課堂討論環節,激發了學生思考問題和主動學習的興趣。
(一)體現了學業成績的多元性過程評價
通過主持人型課堂教學改革,有效實現了學生學業成績的多元性過程評價。為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們一般將動物生理學課程的平日成績比例設定為50%。課堂展示環節中,每個小組所獲得的學生投票數、互動提問和答疑準備的質量,作為該小組學生平日成績的“點數”。這樣,學生對每一個小組所準備的PPT課件、講授展示的水平的評價,就構成學業評價的一部分。只有課下全面掌握并精心準備PPT課件,小組內經過數次演練的小組,才能更精彩地展示所準備的課件,獲得多數同學的投票認可。因而,以學生的視角相互評價,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效。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掌控10分以內的平日成績,對小組內各成員在共同準備PPT、提問等環節的表現作出評分。該評分與學期結束后小組所獲得的成績點數相加,就得到每位同學平日成績的點數,進一步換算成百分制的平日成績。與一般的翻轉課堂模式下,由教師僅僅根據學生討論問題的情況評定學生的平日成績相比,這無疑更體現了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多元性和過程性。
(二)促進了團隊協作與合作學習
由于只有在第一輪比拼中勝出的小組,才能進入下一輪比拼,只有進入下一輪比拼才能實現自己小組投票數的再次累加,從而提高平日成績的點數。因此,大多數小組對準備PPT非常重視。在自學、理解所分配任務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搜集素材予以展現,需要小組各成員團隊協作。有的小組在第一次預講之前先經過小組內篩選,選派最優秀的成員負責PPT的講課環節;有的小組多次演練,相互提問,逐步提升講授的水平;有的小組分工協作,預設各種問題并收集解答方案。在講課準備階段及課堂展示和回答質疑階段,都充分鍛煉了團隊協作與合作性學習的能力。
(三)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
受長期以來教師傳授、學生接收的習慣局限,一般的課堂上學生很少對教師的授課內容進行質疑和提問。這是開展“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常會遇到“冷場”的原因。由學生上講臺講解,可以打消學生質疑的顧慮。再加上質疑和提問環節增加成績“點數”的激勵,學生在提問環節格外踴躍。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打開了學生思路,有利于學生將日常生活現象與理論知識銜接。
當然,通過主持人型翻轉課堂實現學生學業成績的過程性、多元化評價,尚有待對一些細節進行優化和完善。由學生講授的內容,是否會影響大部分學生對課程知識目標達成等,尚待進一步設計調研表格對比分析。我們認為,主持人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學業成績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值得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成生.《中國現代史》課程多元化考核改革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0:63-64.
[2]李強,宣昌勇.大學商科學生學業評價的研究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5,(49):144-145.
[3]向海霞,王焱軍,趙星悅,等.反思高校課堂教學—由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引發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205-206.
基金項目:青島農業大學特色名校工程動物生理學課程建設(XDSJP201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