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如何掌握信息技術,化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為己所用是生產者的首要難題。同理,身為教師,我們亦應探討掌握信息技術、用大眾傳媒為學生教學、服務的必要性。今我擬小議大眾傳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一面。
關鍵詞:大眾傳媒;教學;積累;素材;寫作
時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日益緊密;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經濟、資源、文化在全球范圍內流通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此時代背景下,如何掌握信息技術,化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為己所用是生產者的首要難題。同理,身為教師,我們亦應探討掌握信息技術、用大眾傳媒為學生教學、服務的必要性。今我擬小議大眾傳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一面。
一、何為“大眾傳媒”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指復制、傳遞信息的機械和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引自“百度百科”)一般而言,大眾傳媒分為紙質、電子兩版,前者為傳統類,主要是報紙、雜志、書刊;后者在信息技術助推下由最初的廣播、電視向網絡、微博、微信等客戶端平臺進化。馬克思對印刷術評論道:“印刷術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說明傳媒技術隊知識傳播與思想解放之重要性。可以預見,21世紀未來大眾傳媒必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二、獲取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我們寫作文強調平常積累寫作素材,宏觀約取,厚積薄發,為達“問渠那得清如許”之境界,需修“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工夫。鑒于大眾傳媒傳播面廣、受眾多、傳播迅速的優越性,我向學生們強調要視大眾傳媒為獲取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國家大小事務、社會生活百態、人生坎坷巔峰、都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社交軟件客戶端等大眾傳媒盡收于己,承載了巨大的信息量。學生們平時可多看少兒報紙或主流報紙、收看新聞聯播、收聽學生廣播等,把接收到的新聞素材隨筆而記或記于一冊,方便日后寫作文用上,厚積而薄發。另外,我建議有條件的學生看《南方都市報》、關注新浪微博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文摘薈萃”,這些傳媒提供相當有益的新聞消息或文學拾遺,平常多做筆記,以備日后寫作之需。
三、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模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收的信息量增加而提高和優化的,我們老師應懂得利用好傳媒科技、信息技術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生們進入適當年齡階段,我向他們推薦《參考消息》、《人民日報》、《南方周末》的社論、“深度”欄目;新浪微博的“觸碰心靈的臺詞”、“三毛全集”……這些傳媒平臺都有最新時事與發人深省的點評,又不乏精美絕倫的文學語句、名人名言,實屬數不勝數。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大眾傳媒承載的信息量的正確獲取,在打發空閑時間的同時又積累了寫作素材、優美詩句名言,學寓于課外,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此外,長期接受批判性文字、具有深度思想的語句的熏陶對學生們務實、成熟的思考方式亦有裨益。
四、資源整合,指導學生適當運用素材寫作
作為資深語文教師,我深諳作文的重要性與學生們提不起寫作熱情的矛盾。但我認為,通過學生們自己用積累到的素材寫作并受到褒獎、鼓勵,才算是真正正確地利用了大眾傳媒,才算是為熱愛而作文。因此,我們老師應教會學生何時何處、何種體裁該選用哪件新聞、哪段美句,并對學生們輔以諄諄教誨、愛的鼓勵,那才能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甚至讓他們愛上寫作。
首先,我們要根據素材的內容和立意,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素材的歸類如下:
1.表現我的精神成長
(1)思想上的磨練和成熟(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如“寬容”、“理解”、“感恩”……
(2)學習中的挫折和成功
(3)業余生活中的活動、愛
(4)親近自然中的經歷和感愛
(5)社會交往中的經歷和感觸
2.反映身邊的人和事
(1)家庭中的真情和教益
(2)同學間的友誼和真情
(3)師生間的交往和深情
(4)社會上的好人好事
根據以上歸類,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積累的素材,然后根據素材的內容和立意,對號入座,各歸其類,為考場作文選擇素材做準備。
其次,命題作文和自由作文交替進行,互為補充。為有效指導學生運用素材內存,可安排學生隔周一次自由作文,在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的素材的基礎上,任意選擇一篇成文,題目自擬,中心自定。再隔周一次命題作文,有意識地讓學生圍繞作文試題選擇合適的材料。
在考試之前讓學生重溫積累的素材和已有的成文。學生就不致于在考試有限的時間內搜索枯腸而不可得。學生在考試作文中能盡量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寫,選材會更真實,表達更真切,寫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既要認識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還要防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為防止學生被良莠不齊的傳媒信息迷惑,使“素材積累”變成“借機上網”,我們老師應與家長攜手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設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讓寫作成為孩子的一大樂事!
作者簡介:
朱愛娣(1976.2—),女,職稱: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從事工作:小學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惠東縣吉隆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