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極大地提高了美術教學質量和效率,帶來了一場教學革命。筆者從事高中美術教學工作多年,對于多媒體的運用也深有體會,對此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美術教學 應用 優化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91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教學學領域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勿庸置疑,這種教育技術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嘗試在高中美術巧妙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在提高了教學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創新教育。
一、創設情境,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于學生學習新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美術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我在教學《中國古代陵墓雕塑》一課伊始,演示一段展現秦始皇陵墓雕塑的視頻影像,當學生看到那么大型的陵墓雕塑時,都發出了感嘆;當了解到這些雕塑是古代工匠雕塑出來時,無不佩服他們的高超技術。這樣創設情境,既導入新課,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探究新知識奧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們帶著強烈地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拓寬視野,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
中學生生活經歷少,接觸的事物不多,所以他們腦子里儲存的素材就少。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較直觀地把各種圖形顯示在同學們眼前,且音頻、動畫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的內容變得更為生動有趣,突破了課堂的狹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長期以來,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忽略了讓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在美術欣賞中,有的教師往往在上課后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支配下,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和課本,主體意識淡薄,缺乏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對美術欣賞課普遍不感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與教材內容相符的動態畫面,生動直觀、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既有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又能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上《建筑藝術》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分別設計了靜止、動感兩種狀態下建筑物的形及內部結構,更好地欣賞建筑物的多個方面。為了讓學生有一種現場感、真實感,我按照建筑物的構造模擬了一條觀賞路線:如可以越過的橋梁,人來人往街道;進入大門,穿過走廊,里面呈現出各樣的裝飾、陳設,透過窗外欣賞外面的風光……。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建筑風格。這樣直觀教學不僅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而且還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例如:上欣賞經典名作之前,我會讓學生觀看畫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介紹,然后展示作品全貌和局部圖進行觀察,鼓勵學生相互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深刻體會作品中的人文內涵,讓他們有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滲透德育,增強教育效果,營造美的氛圍
美術欣賞課中,多媒體教學絢麗多彩的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方面的共鳴,基于這一點,在教學中適時地加進德育內容,這比一般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我在上《中國古典園林》這課時,著重介紹世界園林史上的明珠——圓明園。首先介紹圓明園的成因、發展和規模,然后展示圓明園全景及局部圖畫;接著讓學生觀看優秀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段,當影片中出現了圓明園那如詩如畫般的景色時,同學們的贊嘆聲此起彼伏,當看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時,同學們無不為之憤慨。最后,畫面定格在了圓明園的遺址上,帶著深深的思索結束了這節課,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樣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例如:上欣賞課《艱苦歲月》這幅作品前,我先播放反應那個時代艱苦生活的錄像,并配以沉重悲傷的音樂,學生在那氛圍環境中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體會到艱苦歲月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真誠熱愛。
四、主動探究,培養創新能力,收獲學習樂趣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美術素材,完成美術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性學習體現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也體現了新課標課程改革多元化、開放性特點。美術是視覺藝術,具有可視性、傳播與交流的特點,因而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使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展,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提高了課堂質量。例如給出如自然災害、和平、人類的生存環境、青少年的生存狀態等課題或其他學生自己關注的課題等,讓學生分組分工在網絡上尋找相關圖片、文字素材(以圖片為主)、案例等,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數碼相機和數碼攝像機進行拍攝以補充素材,然后進行討論,通過分析、篩選、利用所學平面設計軟件如Adobe 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Freehand等處理圖片及文字,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燈片在電腦上播放,老師提出指導性建議,修改完成。也可以有條件的時候在校外用電腦噴繪技術打印出來,做成宣傳板、宣傳冊進行展示、學習交流等等。通過學習,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和協作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信息的獲取和處理的能力。有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經驗,成就感和持久的學習美術的興趣。
總之,教師適當運用多媒體,可優化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只有在教學手段上出新立異,增強趣味性,避免枯燥和照本宣科,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推進了現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秋麗.高中美術如何應用多媒體教學《大舞臺》2012年3期
[2]陸秋平.多媒體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運用《新課程(教研版)》2012年4期
[3]張浩.淺談高中美術多媒體教學及實施方法《中國新通信》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