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龍
【摘 要】初中化學課程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激發學生交流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要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優化課堂,注重課堂實效,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激發興趣;優化課堂;精講多練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一方面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激發學生交流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在面臨和處理與化學有關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思考和判斷。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構建高效課堂。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1)初中化學對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大部分學生開始會對化學學習頗有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是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因此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不能靈活地理論聯系實際,原有的興趣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2)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結合書本中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對學生進行化學發展史的教育,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等等。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讓學生感到學好化學知識將直接關系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還要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于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微型實驗活動和將教材中的個別演示實驗改成家庭小實驗。
二、優化課堂,注重課堂實效
(1)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自由空間中發展和創新。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核心要求。學生是與我們教師平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權利、尊嚴、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包括對學生獨特個性行為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同時又有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和幸福感。基于此,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
(2)設計開放式和多樣式的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創新。因為開放的教學可使學生從多向的解題策略,多維的問題答案,多元的條件設置中產生思維碰撞,從而生發出新的學習內容,使每個生命體得到發展。
(3)展現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實際經驗中感悟。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利用他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現實積淀,直接影響其知識建構,學生才能真正完成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三、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1)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初中化學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四十五分鐘課堂內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除了要求教師自身有極其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外,還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充分理解吃透教材、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準確、畫龍點睛地講,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思維,擴大密度,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有些問題能學生自己解決或小組合作解決和自我展示的,教師只糾正和點評就可以了。在教學中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從而達到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