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華
【摘 要】“初中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界定為:是一種立足于學段,服從于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在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不同階段思維能力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注重階段性及層次,找到訓練學生數學思維的典型例題,誘發學生熱情、給予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發學生思維能力、賦予學生創新能力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將知識、生活、角色、高度融合后的教學組織形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 階段性數學 思維典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77
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的引導下,按照數學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核心概念“初中生思維訓練”理念指導下,依照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特點,結合初中數學的學科特點,創新性地從“階段性”這一新視點、新切入點出發,力圖完善“數學思維教學”牽引。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嚴格貫徹《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精神,引入新的教學理念,依據教材,從典型例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探討例題的過程中,發現例題精彩出眾的一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想在初中數學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從不同的階段精準而又恰到好處地選取合適的典例,首先就要明確數學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因為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必須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標。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運算能力和立體思維,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并最終將這種知識和能力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典例分析教學作為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典例分析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而且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進行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要具有啟發性
引入典例的首要意義是立足于學段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與引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注重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充滿興趣地去學習。在選取啟發性的典例時,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教學目標等因素,充分保證啟發性典例的教學效果。在主題的難易程度上,典例要控制在學生的思考能力范圍之內,不要太簡單,也不要太難,要使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滿足感得到激發,從而發揮出初中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的最大作用。
二、進行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要具有代表性
典例本身就是很多例題當中的一種典型,它在諸多同類問題中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初中數學教材中,一般都會有一些典例,這些例題大都是一些比較典型并且具有代表意義的。但教材中的典例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教材例題之外,還要悉心挑選出另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例。這些,一方面避免了教師講題量大卻收效不高的弊端,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由一個題目的解法可以聯系到其他相關題目的解法,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進行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要具有變通性
典例的變通性就是將一個題目進行多種形式的題式變形。在例題教學的具體應用就是要善于對典例進行挖掘、引申、演變和推廣。而變通的方式主要有:已知條件不變,繼而挖掘結論;已知轉為未知,未知轉為已知;增加或減少變通典例當中的條件和結論;針對“一題多解”“多解歸一”的情況,總結解題方法。這樣不僅能夠發揮出典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能直觀地顯示出題目與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將典例用活,將知識講活。
四、進行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要具有規律性
典例教學切忌局限于形式,應盡量避免那種“因題論題”的情況,不能單純追求數量上的多,而淡化了對典例本質的把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看到問題的表面,更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教會學生一種思考的方法和一種學習的思想比單純地教會題目本身的解答要重要得多,這其中就涉及到例題的規律性問題,通過觀察、類比、分析、總結等手段來揭示問題的規律,能達到以點帶面、由具體到整體、由一般到普遍的目的。過去的那種“題海戰術”顯然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無法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種素質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還應該包括思想、思維和能力方面的。
總之,在初中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中,典例教學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身處教學一線的初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思想的引導。積極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轉變固有教學模式,既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例題選取對于這些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典例分析中應當充分考慮具體的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從啟發性、代表性、變通性、規律性等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保證教學質量。
我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階段性數學思維典例分析教學,就能夠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就能給學生引來思維的清泉,讓他們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滋潤,擁有學習的活力,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數學學習能夠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如同花離不開陽光,人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使數學之花成為學生生存的必須,發展的必要,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發潛能,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學數學教學法》(作者丁豐朝)
[2]《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陳大偉著)
[3]《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主編劉孫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