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斌 許明權
【摘 要】課程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當代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讓課程走向生活,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是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出發點和歸宿。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06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課程教學改革極大地推動了高中教育的發展。尤其對于高中歷史科目來說,其教學的生活化發展不僅促進了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熱情,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將自身所具有的歷史學科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踐經驗相結合,以此來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推動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從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其推廣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重要意義,比如說生活化的歷史教學要求老師們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使用接近生活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單一、被動地進行讀、寫、背教學等,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習效率;老師們除了講述一些乏味單調的歷史事件背景、過程外,還可以加入一些穿插某個事件的諸多小故事,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生活化教學需要歷史教師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并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我們高中歷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從而增加教學的有效性,并增加了教師們的歷史知識素養。其教學圍繞著人與自然、他人、自我、文化等內容展開,能夠給學生培養出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
二、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方法措施
(一)設計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將課程目標確立為三個層次的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確立好生活化的教學目標,首先要依托教科書合理呈現教學內容,適度拓展學習資源,即要明確“你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學目標)?”其次,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運用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合理設計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即明確“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過程與方法)。”最后,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歷史、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即“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學習結果評估)”。
如筆者在講授《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一課時,首先以問卷形式進行了課前學情調查:第一,你知道《封神榜》中紂王與周文王關系嗎?第二,你知道周公是誰嗎?第三,你知道你們家的家族關系嗎?第四,你知道關于祭祖的哪些傳統?根據調查的結果和反饋,進行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心中有數。
(二)整合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
傳統的歷史教材往往過于注重歷史事實的簡單陳述,而忽略了歷史知識中的生活化元素。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要盡量做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生動展現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共鳴,這樣的歷史教學內容才能充分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從而使其更加主動地進行歷史知識的獲取,極大地提高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
另外,實現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在進行備課時還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加入。通過對生活中資源或者鄉土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歷史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理解性記憶。例如,我在講《太平天國運動》時,講到“天京變亂”中石達開的出走時,我就結合豐都的近代史,石達開曾經從豐都經過的,在豐都做了哪些事,這樣就引起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對石達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
歷史教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一根粉筆一本書”的授課形式,教師大可以靈活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現行的歷史課本編寫越來越簡單,尤其是專題形式的內容,一節課可能出現好幾個王朝,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或者好幾個國家,例如人教版必修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生極有可能會將所學內容混淆在一起。課本對于每個知識點的文字信息也是蜻蜓點水,寥寥幾筆,學生在沒理清楚條理的情況下,更是無法理解歷史名詞的含義。如果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將朝代之間的發展順序,國家之間的關系,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用表格或是簡單的圖示,清晰的反映在學生眼前,學生便可以很好的整合信息,從而掌握每課內容。而且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適當添加額外資料,補充課本中未提及卻需要的信息,豐富講課內容,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愉快的結束歷史學習。
(四)設計“生活化”教學作業
在我國首先提出“生活化”教育的是陶行知先生。他根據我國當時的國情即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將杜威的理論進行整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希望能夠用教育來挽救中國,希望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而如今新課改提倡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是對陶行知先生關于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的糾正和對傳統教育的改革,這些理論也就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了方向,歷史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改變課堂教學使歷史課生動起來,還可以從課后的實踐活動入手。無論是實踐活動還是書面作業,他們都是課后練習的一種表現形式,都是為了鞏固知識。
如果受條件所限無法開展上面的實踐活動,那么就布置一些聯系生活的書面作業。以往歷史教師只重視課本上和考試標準上的知識點,總是布置一些重復性純記憶的書面作業,但是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卻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靈活。舊式的作業只會讓學生說起知識點來頭頭是道,可是答題時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際上,平時日常訓練的時候,歷史教師就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歷史題目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總之,高中歷史學科作為高中學習的重要科目,其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必須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化元素的結合與應用,實現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