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濤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需要改革是探索如何引領學生去主動挖掘自己的潛力,而不是被動的接收枯燥的學業,我們要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救出來,引導他們多聯系高中物理與生活。
【關鍵詞】高中物理 體會 探究性思考 物理情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07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我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也有幾點深刻的感受,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上高中物理,可是恰恰在我們的教學理念中感覺教書并不是先考慮如何讓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而是一進校就開始再一次狂轟亂炸的填塞式學習,教學生做題講題,本身高中物理就很難,對物理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堅持得久一點,慢慢的枯燥乏味的講題做題的模式只會慢慢讓不喜歡物理的學生更加討厭物理。
同時,能力強些的學生自然能解決許多題目,所以還算可以把對物理的興趣繼續延伸下去,但是對于物理本身基礎差的學生或者平時很難及格的學生那又怎么辦呢?他們只會在一次次失敗中慢慢放棄高中物理。所以我們需要改革的是方向,是探索如何引領學生去主動挖掘自己的潛力,而不是被動的接收枯燥的學業,我們要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救出來引導他們多聯系高中物理與生活,因此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高中物理的改革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新教材的不同。比如新教材中就有探索性研究問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同的引領,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改成了活生生的探索性的研究生活問題,這些思路都是嘗試著告別以前單一的教學模式,而且是具有發散性教學理念,沒有了過去單一的答案,而是讓學生發揮自己聯系生活的經驗和常識來解決問題,方法是多樣性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如今教師將面臨很多改革,對生活素材的整理,對現代科技與生活的關注,對教材設計的問題進行數據和實踐的研究,并緊扣題目進行拓展和延伸等,因此對學生的培養就深入更高層次了,如綜合能力、知識閱歷、精神修為等各方面的培養。因此,只有對新教材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完成新課改的內涵。
其次,要營造良好的物理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挖掘自己的創造力。許多學生還沒有真正體會到物理對他生活帶來的樂趣和影響,所以老師必須營造一個好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很好奇并且很愿意深入到情境中去解決物理問題,比如這堂課需要演示實驗,那么老師應該充分準備好器材、道具、課件甚至網絡視頻等,為新教材探索性研究創造必備的條件,讓學生從單一的處理習題中解救出來,這為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從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慢慢的感受到了高中物理其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且非常感興趣。甚至可以準備物理游戲環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者,應該對學生各層次進行準確定位和評估考查。因材施教是高中物理新課改的又一靈魂。根據剛深入高一的許多學生還存在很多參差不齊的現象,要求教師結合課程的難易程度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抽查。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參與探究比較復雜的物理現象和問題,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探索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簡單的物理問題。兩者的結合,可以起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作用。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一是學生具有把新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系的傾向;二是學習的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能夠跟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只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無論是優、中還是差的學生都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最后,應該對學生的探究性思考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他們敢于創造敢于思索,培養他們自信的能力。老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授課,而是教會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如果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的話,那么教師才真正體現了靈魂的工程師的作用。新教材談到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要求才能真正的實現。另一個方面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不在成為學習的機器,而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的自信從中不斷的建立起來,才能不斷的克服高中物理未來將會遇到的更多抽象的難解決的問題。不僅要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愛上物理,想學習物理,還要讓學生能夠自主的獨立的能勝任高中物理。由此可見,物理新課改給我們高中物理老師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
新課改的教學雖然重視對學生的探索思維的培養和塑造,但是并不是說把我們以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一筆勾銷,而是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尤其是對高中物理那些重要的物理模型、公式定律、推理理論和定理更應該以講授教學為重。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思考,其實并不是老師們喜歡學生枯燥單一的題海戰術,而問題在于高考制度是由我們每年的高考難度和高考方向來決定,如果高考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那么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想改變就很困難。那么新課程改革的結果會不會是學生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培養,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呢?
綜上是我對高中物理新課改的一點點感受和體會,無論未來會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總而言之,新課改為我們指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