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態度欠缺型“問題學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觀性和普遍性,對其是否有效轉化是衡量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其成因,掌握其思想動態,把握時機,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干預轉化問題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本文以一個“問題學生”的有效干預典型案例,說明了情感態度欠缺型“問題學生”具體的實施方法及感悟。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學生;有效干預
一、案例和問題成因
案例:小尹,男,進入我們學校第一周在六天軍訓的時間里,他就打了三次架,這讓班主任很生氣,想來個下馬威制服他,于是在教室里對小尹嚴厲批評,結果小尹不但不承認錯誤,反而頂撞老師……這讓學校領導也很頭疼,最后就轉到了筆者所代的七年級(1)班。之后,筆者對小尹在學校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他在班上最調皮搗蛋,叛逆心理較強,自控能力差,經常違反紀律,喜歡搞惡作劇;同時,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對小尹的家庭教育情況和小學期間的表現進行了側面了解,得知小尹父母經營著一家長途客車公司,父母忙于公司經營而疏于對小尹的教育,加之爺爺、奶奶對他過于寵愛和放任,于是小尹一直處于以“我”為中心的家庭氛圍中,長此以往,他更加欺負同學、頂撞老師,成績節節倒退。
筆者分析認為:造成小尹在校表現“問題”較多的原因主要是其情感態度欠缺,其典型特征是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常伴有叛逆、嫉妒和自我安慰的心理,師生關系比較緊張,課堂上貪玩,經常做出影響他人的舉動,缺乏學習意志。具體成因有: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的放任和爺爺奶奶的庇護,使其將家庭中的“唯我獨尊”心理不知不覺帶到了學校;二是學校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和教師對其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沒有跟蹤了解,各科老師只對其采取簡單的批評教育,加之同學的抱怨排斥,久而久之,逐漸產生了排斥心理;三是形成自閉心理,其在校的行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使老師和其他學生對他“避而遠之”、“敢怒不敢言”,老師和學生對他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少,導致其形成“唯我獨尊”的自閉心理。
二、問題的解決及實施效果
鑒于小尹的上述情況,小尹剛到筆者所代的七年級(1)班時,筆者并沒有著急,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從側面了解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他的小學老師得知,其實小尹是個挺聰明的孩子,就是在學習上不配合。于是在筆者課堂上有意設置一些小學奧賽方面的習題,讓學生搶答,其實大多數學生都能回答上來,但筆者卻給小尹機會,并夸張的稱贊他為“本班聰明第一號”。開始聽到這個稱呼時他有點不好意思,低下了頭;后來,我經常在課堂上讓他回答一些簡單問題,只要他能回答上來,或者有了一點思路,我就會在課堂上夸獎他,一周后,他在課堂上敢抬起頭聽講、也時而舉手回答問題。同時,筆者與其家長和其他科任教師交流溝通,各科任教師采取同樣的辦法,慢慢地,他開始認真聽課了,態度也端正了許多,再也不排斥老師了,對于老師的善意批評也會欣然接受,也開始喜歡學習了,漸漸融入到班集體了。
三、反思與結論
通過對小尹這個教育案例的干預分析,筆者深刻認識到:轉化問題學生,是一項長期,復雜并且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要奉獻愛心,因材施教,進行耐心,反復的教育與指導觀察,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將教育優勢有機合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問題學生,要了解其個性品質和能力的潛在性,尊重其自身品質,激發其主動進步性。只要喚起了他們的自信心,他們在學習上就會取得進步,學習進步了,行為規范方面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著名教師丁谷怡說過:愛心貼近童心,它會讓學生愛學、樂學、好學,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的確,在問題學生的有效干預方面,教師需要付出艱辛和愛心,花費精力、心思。當然,本個例研究只是初步的嘗試,還有待于長期的追蹤研究。
參考文獻:
[1]錢康杰.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完全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2]朱瓊.隨遷子女社會認同、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3]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2
[4]蔡曉艷.云南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
[5]殷余忠.中學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1
[6]向陽.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楊菲菲(1969.10~),中學高級數學教師,本科學歷,縣優秀教師,并多次獲各種獎項。
注:此論文為平涼市“十三五”2016年度微課題《初中數學“問題學生”的干預與轉化策略探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為:PLWK20167071。
(作者單位:平涼市靜寧縣阿陽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