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秀華
【摘 要】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廣泛應用,為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把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創造了廣闊的天空,給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小學語文 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09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有度講究趣味性、有機運用直觀性、有力把握啟發性、有意張揚拓展性、有心突出創新性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教學效果。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整合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這種整合模式將成為新世紀語文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我們按教材的邏輯序列內容串聯于屏幕上,讓學生置身于仿真的世界和背景中,自主學習,持續發現,形成了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媒體間的信息碰撞,收到了抽象與直觀相通、歷史與現實相映、內容與情感相融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難點,凸顯教學的重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以執教《大瀑布的葬禮》一文為例,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采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征,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于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所表現的人和物,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憑課文介紹和教師的分析往往給學生是抽象的印象,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形象、生動的參照物,誘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激發學生興趣,給予體驗之樂,就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培養,課雖盡而意無窮。興趣是求知的導向,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學家拉扎勤斯說:“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大瀑布的葬禮》時,同學們沒有看到過塞特凱達斯瀑布,對此非常陌生。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神奇的地方。”然后通過多媒體把塞特凱達斯瀑布的美景一下子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優美的抒情音樂中,參天的古木,錯落有致的瀑布,以及活潑可愛的珍奇異獸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他們眼看優美畫面耳聽變化多端的流水聲,完全沉浸在那仙境一般的童話世界里。此次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沒有絲毫的嘩眾取寵之嫌,通過短短的3分鐘情景創設,凝聚了學生的思維,導出了課堂探究的問題,讓一個本來與大家相隔甚遠的事物如在眼前,或者說是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效果不言而喻。
二、對比揣摩,擦燃靈性
在學生欣賞了昔日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壯觀美景之后,為了突破重點,推進教學,我不失時機的引導道:“昨天的塞特凱達瀑布是多么美呀,現在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神奇的地方,參加一個特殊的活動——塞特凱達斯瀑布的葬禮。”隨著畫面的變化音樂也由優美的抒情音樂變為低沉的哀樂,許多人身穿黑色的葬禮服,站在面臨枯竭的瀑布前,神情嚴肅,為瀑布舉行葬禮。此次課件是在課堂進行了朗讀、討論等一番喧鬧之后使用的,今昔對比,足足達5分鐘之久,在這期間,學生做什么呢?當時課堂上有的學生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仿佛感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讓人不禁感覺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在學生自主狀態下的學習也是有效的。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間,學生興趣盎然,心中產生對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求知欲。圖片、音樂的輔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意境,讓人如臨其境,深受感動。課后,我的眼睛是濕潤的,學生的眼睛也是濕潤的。恰到好處的使用多媒體無疑為語文課堂推開了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注入了新鮮怡人的空氣。
三、挖掘資源,拓展思維
我在引導學生探討了為瀑布舉行葬禮的原因后,出示了本課的第三個課件,“憂思沉重篇”。我說:昨天的塞特凱達瀑布已離我們遠去,但今天的賽特凱達瀑布似的悲劇卻依然在我們身邊上演,請看屏幕,課件上出現了破壞環境,破壞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最新素材,制成連環畫面一一從學生眼前閃過。學生被人類對環境恣意破壞的畫面所震撼,從他們愕然的眼神中我解讀出環保的意識已然在他們童稚的心田生根、萌發。
《語文課程標準》中一再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課外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語文真正與生活融合!”本課的選材,就是要通過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真正懂得環保的意義,但僅僅是課文,還遠遠不夠,我們身邊環境究竟如何?有哪些罪魁禍首還在無視我們共同家園的累累傷痕,還在拼命剝奪和掠奪它?此時一系列問題一定會縈繞學生心頭。我巧妙利用了網絡資源的優勢,采集了最新重大的相關事件,制成幻燈片放映,我想,它的震懾力量絕不是學生討論所能達到的,在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方面,我們教師要根據語文教學的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使用適時、適度,就能為語文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不僅能給學生創設愉悅有趣的情境,寓教于樂,既活躍了課堂,又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說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