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暉 劉連妹 屈海泳

摘 要 本文論述了地方性高校在地方“三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農業開發項目為依托,產學研結合,推動地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了地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且鍛煉了高校教師隊伍,從客觀上又增強了科研團隊建設。
關鍵詞 高校 農業開發項目 三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10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①因此,必須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淮陰工學院園藝和農學專業與淮安市農業資源開發局、淮安市農科院等單位結成產學研聯盟,在促進“三農”發展中發揮高校教師的和智力優勢,以農業開發項目為載體,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打造特色農業、實施技術帶動、引進推廣示范、培訓技術骨干等為主要內容,開展農業資源開發。
1 農村科技特派員,堅持農民利益放在首位
2007年始,江蘇省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淮陰工學院相關專業教師積極申報農村科技特派員,承擔起指導當地農業生產、推廣科學技術、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特殊使命。“農村科技特派員”是農業新技術和農村生產實際的橋梁和紐帶,是農村新政策、新技術的宣傳員和推廣者,體現了科技促進“三農”的時效性,順應了農村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動了農村先進文化的發展,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落到實處。②這種與“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使命,要求他們具備對農民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一心一意干事業的精神風貌、把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融為一體的一技之長、時刻把農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奉獻意識。淮陰工學院科技特派員認真履行職責,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家中,調研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把滿足農民對科技的渴求放在第一位,農民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樣的技術;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就組織農民生產什么樣的產品,使科學技術知識與“三農問題”實現了第一時間的“無縫銜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2 實施品種改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
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品種是關鍵。農業科技開發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結合本地特色、主導產業引進、改良品種。
淮陰工學院科技人員在市農業資源開發局的支持下,在淮安市淮安區宋集鄉開展了一系列以梨新品種引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開發課題。梨樹栽培是當地特色農業,原栽植品種秋白梨為較老的梨品種,成熟期遲,果實外觀、口感等方面品質較低,不適應市場需求。根據該地區存在的這些問題,從浙江、河北等地引進“翠冠”、“黃冠”、“5-18”等新品種,為使新品種質量最優化和產量最大化,采取品種和技術“捆綁”引進的方式,定期培訓,現場指導,將標準化生產融入到梨樹生產全環節。在盱眙縣,同時引進優良梨品種和南瓜新品種,并推行梨園套種南瓜的種植模式,在強化對農民技術指導的同時,積極牽線搭橋為新優品種落實“訂單”,確保當年引進,當年增產,當年增收,種植第一年,僅南瓜一項,每畝年產值達2000元以上,增強了農民種植推廣新品種的積極性,加快新了品種推廣步伐。
3 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提升農業效益
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拉動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淮安農業資源開發局堅持在農村推廣先進實用、增收增效快的新技術,進一步發揮農業潛能,為農業生產帶來可觀的收益(表1)。比如,在宋集鄉引進優良梨新品種的同時,推廣棚架梨栽培配套新技術,改變了傳統梨樹栽培模式,改善了梨果品質,提高了梨果的優質率,果農增收,在淮安區宋集鄉建成優質棚架梨園18 ha2,早熟梨示范園40 ha2,輻射推廣面積350 ha2,梨樹進入盛果期以后,畝產值6000元以上,③加上果園發展套種、果園養殖技術,年產值超過10000元。同時,項目實行無公害栽培管理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增加有機肥、無公害農藥的用量,減少污染,改良土質,既保護了環境,又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在淮安市淮陰區,淮安區推廣“蔬菜安全用藥技術”,改變農民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上存在的“發現病蟲情再治,用藥量大、毒性強、頻率高”的不良習慣,推廣“以病蟲預測預報為基礎,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為中心,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和降低農藥殘留為目標,綜合運用農藝、生物、物理防治,科學應用化學防治”的防控策略,提高施藥技術,降低蔬菜農藥殘留和植保防災風險,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實現蔬菜安全生產打下了基礎。
4 人員培訓,完善農村技術推廣體系
農業資源開發,僅靠政府力量和少數科技人員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可以解決農村科技力量不足的問題。高校科技人員根據幫扶村主導和特色農作物種植需要,組織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為當地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支撐農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的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示范和帶動周邊地區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比如,在幫扶淮安區種植棚架梨的過程中,首先選定3~4名文化程度較高的年輕的種值大戶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他們除了參加常規培訓外,還擔任科技特派員田間技術示范的助手,并帶領他們去南京等地的棚架梨園實地參觀考察,逐漸培養成為土生土長的、天天與農民見面的技術員,壯大了農村技術隊伍。
5 鍛煉高校教師隊伍,增強團隊建設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對科技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和多層次化,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的多產業區域綜合性技術服務的要求不相適應。為此淮陰工學院以農業開發項目為紐帶,組建農民技術服務科技團隊,團隊成員包含有農學、園藝、食品加工、機械及農業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老師。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促進了學科交叉,提高了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不僅提升了教師知識水平,還豐富了課堂教學,使學生能近距離感受科技對農業的促進和現代農業的魅力!幾年來,團隊成員中有多人被聘為省和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兩人獲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一人獲中國市場協會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總之,長期以來存在的農科教分離使得農業技術需求與技術供給無法實現對接,有效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得到推廣,廣大農戶的技術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的進步,④如何在農業技術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尋找合適的橋梁,滿足農戶的科技需求便成為新世紀的一個重大課題,農業開發單位和地方高校科技人員產學研結合的案例,為此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注釋
① 曾業松.歷史的啟示 現實的需要.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2:1-1.
② 曾松亭.淺析農業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模式.農業科技管理,2006.25(3):41-43.
③ 屈海泳,趙飛,魏素華,周利程.江蘇黃河故道早熟棚架梨發展.江蘇農業科學,2010.6:233-236.
④ 徐廣彬.科教興農體系建設的思路與措施.農業經濟,2006.12: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