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增遼
摘 要:校企合作作為技工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新形勢下的校企合作本應該是由政府制定法規,這樣才能為技工學校校企合作的開展提供更好的保證,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應該將企業發展戰略作為導向,為技工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方向,為技工學院學生畢業后更好的就業提供機會,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的目標。本文針對目前技工學校校企合作的現狀,結合技工學校的自身情況,探索技工學校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校企合作;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0-118-2
1 背景及預期成果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了“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國家將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擺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同時當今社會存在著“企業用工難”,用人單位招不到符合用人條件的畢業生,“學生就業難”,大學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就業難這兩種相悖的社會現狀。大學畢業生知識結構與企業需求脫節,專業技能不強,動手能力不足是形成此類社會悖相的主要原因。根據廣西教育廳(桂教規劃〔2014〕19號)文件,確定4所高校為廣西新建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試點學校,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位列其中,成為唯一獲批試點的獨立學院。作為試點院校的在校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學校的轉型發展的實踐中,為學校轉型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由此,經濟管理系以201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契機,積極踐行學校轉型發展中心工作,組建以“基于學校轉型發展學生視角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為主題的實踐小分隊,深入到柳州金掌柜會計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希望能夠用學生的視角,分析總結出有益于學校轉型發展及學生成長成才的建議或意見。本次社會實踐預期成果如表1。
2 實踐過程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了解及準備。實踐隊員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實踐企業、校企合作模式及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等相關信息,為開展實踐做足準備。柳州市金掌柜會計咨詢服務公司(以下簡稱金掌柜)與學校有過多次合作,是柳州大學生財務類人才創業實訓基地,在培養在校大學生實操實訓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對學校安排的學生會派駐到各個實際工作崗位去,由老員工以“學徒制”的方式進行“幫、傳、帶”,接收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在校學生到企業實習、兼職、實訓。目前在我校財務類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前三年主要是理論知識學習,在大四學年學完所有理論課程后才有校外實習(即畢業實習),缺乏理論結合實際的實操實訓環節。
第二階段,深入企業調研實踐。實踐小分隊與金掌柜建立了聯系,商定了實踐的環節:由金掌柜按實習生的管理模式,將實踐小分隊分成兩組,一組進入市場部熟悉公司注冊流程,另一組進入會計部了解會計日常工作內容,同時安排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作為組長對隊員們進行交流指導,最大限度的使隊員們能在短時間內了解企業及初入職場的畢業生的訴求。市場部的隊員在實踐期間協助整理準備20余份文件資料,完成注冊一個新公司的7個申報手續。會計部的隊員完成憑證整理,報表印制,為代理公司申報納稅等工作。并在實踐過程中定期由組長帶領進行交流總結。
第三階段,歸納總結。實踐隊伍在實踐過程中采用聚焦訪談、實地觀察、文獻調查等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得出以學生視角看待學校轉型發展的一些思考及建議。
3 思考及建議
經過周密的前期準備,精心的實踐組織,深入的后期總結,實踐隊伍分析整理出基于學校轉型發展學生視角下對校企合作的建議和意見:
3.1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加強政府的職責與職能
法律法規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據文獻調查,目前除《職業教育法》等幾部宏觀法律之外,國家和地方沒有出臺其他具體的校企合作法規條例,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律保障體系,缺乏健全的組織協調保障機制。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沒有得到體現,制約校企合作乃至產教結合、行業介入的實質性開展,成為校企合作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此外,政府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利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力量,成為校企合作中的高校與企業溝通協調的橋梁,整合各類資源,扭轉高校與企業各自為戰、力量分散、缺乏規劃與部署的現狀。
3.2 滿足企業的主體地位的利益訴求,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廣泛建立校企合作體
以專業為導向,廣泛尋求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體。在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時,不僅要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而且要強調校企共贏以他(企業)為律的原則,凸顯企業的主體地位,即人才培養以企業需求為主體,制定課程體系以企業生產實際為主體,選擇教學內容以企業產品為主體,校企合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屬都是以為企業培養合格有用的高端型技能人才。同時校方通過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為企業產品提供技術指出,為企業管理提供理論支持,以為企業創造利潤為目標,在允許的范圍內最大的滿足企業的利益訴求,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最終為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鏈接服務。
3.3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
在我校現行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在畢業實習前沒有實習實踐課時,因此本次實踐對每個隊員來說也是“第一次”。在建立校企合作體后,可以根據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修訂“滲透式”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在每個階段的理論學習后可以到相關崗位進行實訓,如學習完會計基礎后進入企業實訓整理和錄入憑證,學習完稅法與稅務籌劃后進入企業實訓報稅查稅,以此類推,實現產教緊密結合。
3.4 建立健全學生實習實訓考核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評價與考試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考核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什么樣的評價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要打通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的通道,就應當以企業員工的標準考核學生,要結合學校的實際與企業的需求制定出各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體系,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實習實訓學時并達到考核指標。同時靈活考核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利用“第二課堂”更多的參與到鍛煉提升自己的實習實訓中。
參 考 文 獻
[1] 王士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結合”模式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
[2] 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