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妮
摘要:為研究海南省18個市縣旅游發展水平和旅游經濟差異,文章構建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SPSS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各市縣的旅游競爭力進行綜合評估,運用聚類方法把市縣劃分為4種不同的旅游競爭力類型。統計結果顯示,四類市縣具有不同的旅游發展特點,筆者提出了提升各類市縣旅游競爭力的對策以及海南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建議:用好用足中央政策,切實落實政策紅利;樹立海南旅游品牌,打造高端旅游市場;挖掘特色旅游資源,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創新海南旅游服務,打造特色旅游產品。
關鍵詞:城市旅游;旅游競爭力;因子分析;聚類分析;評估指標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產業在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自1988年建省以來,海南一直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傾力打造國內外享負盛名的旅游勝地。近年來,全省旅游業取得平穩快速的發展。2015年海南省共接待游客5336.52萬人次,同比增長11.43%;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572.49億,同比增長13%,2015年取得了較好的旅游產業成績。
隨著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海南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由于市縣的自然條件、生態氣候、旅游資源、地理位置、經濟水平、基礎設施條件存在較大差異,造成了各市縣旅游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隨著旅游產業集群雛形的初步顯現,市縣之間的旅游發展不均衡狀況日益加劇。如何科學客觀評估當前各市縣旅游綜合競爭力發展水平,準確挖掘影響區域旅游發展狀況的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提升思路,成為了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本文研究的城市旅游競爭力,是指城市利用旅游資源優勢和各種機遇,在旅游產業自身條件和旅游環境的綜合作用下,在旅游市場上銷售旅游產品和開拓國內外旅游市場所表現出來的能力。筆者選取海南省18個市縣作為研究對象,統計分析市縣旅游產業數據,構建城市旅游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全省18個市縣的旅游綜合競爭力全面評估;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市縣旅游業發展差異,提出提升各類型市縣旅游競爭力的對策以及海南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建議。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Michael Porter(1990)提出產業競爭力的鉆石模型,強調具備四個基本要素的產業有利于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旅游競爭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Paul Krugman(1991)建立了反映產業布局的中心-外圍(core-periphery)模型,分析區域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地理選擇的關系。Dwyer&Kim(2003)建立Dwyer & Kim 模型,分析在旅游環境、資源要素、旅客需求、景點運營等旅游競爭力的影響因素。Enright&Newton(2005)從實證層面研究地區旅游競爭力情況,強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景點吸引力,還有產業布局、運營管理等方面。
在國內,陳春福、陳江等(2010)通過A級景區問卷調查的方式,說明旅游者的行為方式和文化背景對旅游景區的風景評價和環境保護產生重要的影響。申濤、田良(2010)運用地理計量分析的方法,指出三亞、海口、瓊海和萬寧4個聚集區已形成東部旅游帶,其空間結構演化經歷了點狀模式的萌芽階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階段和凝聚的發展階段。王微(2011)指出,制約國際旅游產業發展的四個原因:貨幣和人力資本缺乏、產業結構不合理、旅游文化匱乏以及質量與物流瓶頸等。
三、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過線性變換的方式,將原來的多個指標組合變換成相互獨立的少數幾個主成分變量。這些主成分能充分反映原有指標的總體信息,并達到減少變量個數又能區分變量差異的目的。
本文對2014年海南18個市縣旅游產業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建立標準數據矩陣。運用SPSS計算出主成分特征值、特征向量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確定主成分數和主成分載荷,建立因子載荷矩陣,據此計算主成分得分和綜合得分,并進行聚類分析。
(二)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包括《中國統計年鑒2015卷》、《海南統計年鑒2015卷》、《海南年鑒2015卷》及國家統計局網站。結合國內外學者研究,本文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四、海南省市縣旅游競爭力評價
(一)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
為了消除原始數據量綱的影響,本文按如下公式進行標準化處理:
Zij=(xij-x)+sj(i=1,2,3,…,18;j=1,2,3,…,13)(1)
其中,xij、x、sj分別代表第j個指標的統計值、樣本均值和樣本標準差。
(二)主成分的提取
筆者采用SPSS軟件計算各變量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得到各變量指標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的原則,提取主成分因子。從表2看出,前3個變量指標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90.753%,這說明提取的主成分能概括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三)主成分分析結果
從下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人口總量、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星級旅游飯店數、A級旅游景區數、接待國內過夜游客人數、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實有道路長度等指標上有較大載荷且系數為正值,系數均值在0.8以上,主要反映了城市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及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的情況,對城市旅游競爭力的貢獻率為68.409%;第二主成分F2在城市綠地面積、實有道路長度、人口總量等指標有較大載荷,主要反映城市人口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第三主成分F3在該年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有較大載荷,主要反映城市環境質量和第一、二產業等情況。第一主成分F1的貢獻率最高,占據主導地位。
(四)主成分模型建立及得分計算
我們將上表3的矩陣數據除以各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開平方根之數,得到主成分中對應每個變量指標的系數,表現為特征向量,如下表4所示。特征向量與標準化后的數據分別相乘后建立主成分模型,可計算城市旅游綜合競爭力得分。
從表4可得,各主成分因子表達式為:
F1=0.31ZX1+0.32ZX2+0.33ZX3+…+0.24ZX12+0.15ZX13(2)
F2=0.29ZX1+0.24ZX2-0.03ZX3-…+0.4ZX12-0.06ZX13(3)
F3=-0.03ZX1-0.09ZX2-0.08ZX3+…-0.03ZX12+0.68ZX13(4)
筆者以各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為權重,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主成分綜合模型:
F=0.753F1+0.154F2+0.093F3(5)
根據公式(5)計算海南省18個市縣旅游綜合競爭力,并對18個市縣旅游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排序結果見下表5。
(五)市縣聚類
為了分析海南省各市縣的旅游發展差異,筆者根據綜合得分進行聚類,按市縣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分為旅游發達地區、旅游較發達地區、旅游一般發達地區和旅游欠發達地區四個類型,如下表6所示:
(六)聚類結果分析
1. 旅游發達地區:海口、三亞
由于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差異,海口和三亞的旅游發展路線有所不同。海口是海南旅游發展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其城市旅游競爭力綜合得分F為7.097,F1得分為9.166,領先其他市縣。說明海口在城市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及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與其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相符;三亞綜合得分F為3.764,其在星級飯店、旅游景區、游客接待和空氣質量等方面表現更好,甚至處于全省領先水平。隨著“全域旅游”戰略的實施,海口憑借便捷的交通設施、獨特的地理區位、強勁的經濟實力等優勢,逐步提升旅游發展速度;但在旅游產業總體規模上,海口仍落后于三亞,尤其在旅游接待方面較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四個5A級旅游景區有一半在三亞,海口毫無斬獲。筆者建議,海口應充分利用省會城市優勢,挖掘別具一格的旅游資源,塑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高端旅游景區和旅游服務設施,這應是下一步旅游發展中的重點。
2. 旅游較發達地區:儋州、瓊海、萬寧、文昌
儋州綜合得分F為1.693,領先于瓊海、萬寧和文昌。這是因為儋州在三個主成分F1、F2和F3上有較高的因子得分且均為正數,說明儋州各方面表現均衡且全面;瓊海、萬寧和文昌的綜合得分F分別為0.503、0.4、0.15,三者間存在一定差距。萬寧在星級旅游飯店數、A級旅游景區數和接待過夜游客人數等方面表現優異,瓊海在實有道路長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方面表現突出,文昌則在旅游次發達地區中表現中規中矩。從實際來看,文昌、瓊海、萬寧處于海南東線“黃金旅游線路”的市縣,經濟基礎較好,既有陽光、沙灘、海浪等休閑度假資源,又有東環高鐵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一直是海南旅游熱點城市;作為海南第四個地級市,儋州扮演著海南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隨著西環高鐵的開通,儋州逐步成為海南西部交通樞紐,洋浦港正在成為海南貨運樞紐港,海運可抵達世界各國港口和我國沿海港口城市。
這類市縣旅游發展的關鍵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進行地區之間的相互聯合,形成熱門旅游路線,進一步提高旅游競爭力。例如,東線市縣自然景觀較多,可重點開展熱帶海濱休閑度假村、熱帶植物觀賞、南海潛水等特色產品;儋州的風土民情獨特,有東坡書院、松濤水庫、白馬井和古鹽田等古跡,應重點開發特色文化風情小鎮,提高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3. 旅游一般發達地區:澄邁、臨高、陵水、東方、樂東
這5個市縣的旅游發展水平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旅游資源挖掘不足、配套服務基礎設施欠缺、相關產業發展不健全等。從旅游指標來看,星級飯店數、A級景區和接待游客數量的表現有待提高。
澄邁、樂東和陵水的地理區位優越,毗鄰海口、三亞兩大經濟中心,旅游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當地政府應抓住“海澄文”、“大三亞”的建設機遇,利用南北核心城市對周邊市縣的示范效應和輻射功能,做好旅游資源布局和城際交通建設;對臨高和東方而言,當地政府應樹立品牌景區帶動旅游經濟的整體發展,例如臨高角、高山嶺、大廣壩水庫、毛公山等景點已成為旅游名片,應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和城市宣傳工作,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進一步提升旅游競爭力。
4. 旅游欠發達地區:定安、昌江、瓊中、屯昌、五指山、保亭、白沙
結合本文研究,筆者總結這類市縣旅游發展落后的原因:地域面積較小,人口總量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再加上基礎服務配套設施少、交通不夠便利等因素,限制了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背景下,合理打造和科學布局旅游景點(包括城鎮觀光點、鄉村旅游點、休閑度假健康點、民族民俗體驗點等),著重塑造品牌景區,形成示范效應,促進旅游產業全面發展。例如,流經白沙縣境內的南開河、石碌河、珠碧江是有名的三大河流,白沙縣可依靠這三條河流與臨近的儋州市、昌江縣共同打造旅游線路和旅游景點;第二,建立發達、密集的旅游交通網絡,實現旅游城市、旅游景區、旅游小鎮和鄉村旅游點之間的順利通行。加強交通線路的景觀設計,打造獨具海南風情的美麗旅游資源路,締造海南旅游名片的亮點;第三,增加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網絡等硬環境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促進旅游市場健康發展。
五、海南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議
為充分發揮海南省“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創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省份,把海南建設成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結合本文研究,筆者為海南旅游產業提出以下建議。
(一)用好用足中央政策,切實落實政策紅利
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海南擁有特區立法優勢和省直管縣行政體制優勢,在政策先行先試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自2010年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全面實施,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國家在生態建設、產業環境、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多項政策支持。海南要抓住大好機遇,結合國家的戰略部署和海南發展實際,將中央給海南的政策用好、用足,積極爭取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政策支持,充分發揮海南作為全國經濟特區、國家旅游島和全域旅游省份的優勢,打造獨一無二的海南招牌。繼續做好政策宣傳和實施工作,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切實落實政策紅利,助推旅游經濟發展。
(二)樹立海南旅游品牌,打造高端旅游市場
海南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亦有獨具特色、歷史悠久的瓊崖文化。當前旅游經濟工作重點,應是樹立海南旅游品牌、打造高端旅游市場、增強市場吸引力。第一,培養高水平管理和服務人才,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讓中外旅客在海南享受滿意的貼心服務;第二,樹立海南旅游品牌,在重點地區重點媒體進行宣傳推介,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第三,積極參與國內外的旅游推介活動,重點做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規劃,科學研究重點客源市場的品牌定位;第四,高質量舉辦各種世界活動和高端會議。例如,金磚領導人會議、博鰲亞洲論壇、觀瀾湖高爾夫世界杯、世界小姐選美賽事、海南環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一批國際會議和賽事的成功舉辦,提升了海南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挖掘特色旅游資源,完善旅游配套設施
海南是一個陸地小省,人口總量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基礎服務配套設施不足,許多坐落在不發達市縣的特色旅游資源“養在深閨人不識”,有待進一步規劃和開發。為實現海南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積極挖掘海南特色旅游資源、引導海南旅游項目的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第一,加快旅游交通線路建設,通過密集、發達的交通網絡,實現旅游城市、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點之間的順暢通行;第二,增加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網絡等硬環境的投入,逐步完善星級酒店、旅游景區及相關設施,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第三,重點培育一批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特色旅游產品,加快創建一批5A級旅游景區,提升旅游產品檔次,擴大海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創新海南旅游服務,打造特色旅游產品
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革,旅游業應積極嘗試與互聯網技術、醫療、健康養老等服務相結合,充分利用不同產業的融合優勢,打造創新的旅游服務概念,提高旅游產品創新能力。第一,“互聯網+旅游”。海南作為一個海島,90%的游客來自島外。通過“互聯網+旅游”的運營模式能幫助游客快速了解海南,并以低成本、人性化、突破地域限制的方式傳遞海南的旅游信息和品牌形象,助推海南旅游全面轉型;第二,“旅游+醫療養老”。傳統的旅游目的地不具備專業完善的醫療配套,旅游城市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緩慢,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養老需求。通過旅游度假、醫療康復、專業養老相結合,開發“旅游+醫療養老”創新產品,既滿足廣大游客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亦是旅游業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隨著海南旅游產品的推陳出新,“旅游+”模式的不斷發展,海南旅游產業將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陳春福,陳江,邱彭華,羅艷菊,林波. 旅游者對景區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海南省A級旅游景區為例[J]. 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05).
[2]陳濤.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狀況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J].湖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8).
[3]郭楓焰.海南旅游產業的困境[J].運輸經理世界,2006(09).
[4]李燕琴,劉莉萍.夏威夷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旅游學刊,2011(03).
[5]王微.淺論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制約因素[J].區域經濟,2011(01).
(作者單位:海南省交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