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的媒介形式是聲音,但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市場的壯大、新媒體平臺的成熟,廣播節目的傳播媒介已不止于傳統方式,公眾號推送、音頻平臺分享成為新的傳播介質。201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州節目制作室通過積極嘗試和探索, 找到了“稍瞬即逝”的廣播節目特別是精品節目如何進行二次傳播的方法,即通過二維碼讓節目不斷得到持續的傳播。
【關鍵詞】廣播 二維碼 新媒體 節目 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節目中心廣州節目制作室每天負責制作五檔錄播節目(共計4.5小時),節目涵蓋了音樂、經濟、文化、公益等話題,每年推出的精品節目數量也很多。但錄播節目交流感弱、節目覆蓋區域小,如何使精品節目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2015年,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筆者發現:通過二維碼技術以及媒體融合,可以讓節目不斷得到持續的傳播。
一、二維碼的概念與操作優點
二維碼是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在代碼編制上巧妙地利用構成計算機內部邏輯基礎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數值信息,通過圖像輸入設備或光電掃描設備自動識讀以實現信息自動處理。①
現如今,無論是信息獲取、網站跳轉、會員管理、手機支付等操作領域,都運用到二維碼技術,用手機軟件掃描即可操作。而二維碼技術還具有如下優點:1.高密度編碼,信息容量大;2.編碼范圍廣;3.容錯能力強,具有糾錯功能;4.譯碼可靠性高;5.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
如今,網絡上有在線二維碼生成器,通過復制、粘貼、生成等步驟即可將一個互聯網地址轉化成一個二維碼,相當方便。
二、二維碼傳播節目的源頭:“有聲利是封”火爆羊城
廣州老牌本土網站“羊城網”在2015年設計了一套名為“廣古封”的利是封,以六個吉利、地道、有趣的粵語俚語為主題,并在利是封背面印上微信二維碼,微信用戶掃描后即可關注網站官方微信,并可以收聽廣州一位著名主持人用地道粵語介紹該俚語的來源和典故,既具有粵語文化的傳統特色,又結合了移動互聯網的最新科技。“廣古封”的樣品一經網上曝光,就大受廣州的七0后、八0后歡迎,首批還未制造出來便已在網店預售一空。②
這是一次成功的網絡營銷,為商家帶來了利潤,同時也傳播了粵語文化、廣府文化。將文創產品、互聯網、紙媒有機結合,堪稱一個傳播的經典案例。廣播電臺的精品節目是否也可以按照這種模式,制作成一款含有二維碼的產品,通過用戶掃描來進行可延續的傳播?
有人提出:“傳播需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廣播的媒介形式是聲音(包括聲音的生成、存儲、傳播、播放等)。聲音是廣播的唯一媒介形式、唯一載體。沒有聲音,就沒有廣播。廣播時刻受聲音的制約。”③ 但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廣播節目的媒介已不止于聲音,它可以是新媒體的任何一種形式。
三、與文化團體合作,制作有聲明信片
2015年2月8日,本人因主持《韻味嶺南》節目受邀參與全國高校粵語文化社團聯盟(粵盟)第六屆年會,與粵盟締結“戰略伙伴合作關系”的同時,聯合推出首套《廣州風情有聲雙語明信片》。
該明信片一套6張,每張明信片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廣州的一條街道,我們將這些文字制作成有聲的音頻節目,上傳到音頻分享平臺荔枝FM,隨后將節目網址生成二維碼并嵌入明信片中。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該音頻節目,從中了解廣州文化、學習粵語知識。明信片一經推出,廣受粵語社團同學們的歡迎。更有同學表示,將明信片郵寄給國內甚至海外親友,是一份相當有意義的文創產品。
四、用二維碼打造精品節目有聲明信片
由于中央電臺廣州節目制作室制作的均是錄播節目,一直以來難以克服交流感弱、覆蓋區域小的缺點。雖然通過新媒體技術,節目能夠在微信公眾號推送、微博公開轉發,但近年來微博熱度有所減退、微信公眾號同質化現象嚴重。而網絡虛擬頁面雖然能長期存在,但隨著熱度的減退,閱讀量和傳播力也會隨之而降低。嚴格來說,明信片屬于紙媒,但也屬于文創產品,雖然是一張小小的紙片,但卻能傳遞到世界各地。而上面嵌入的二維碼,也可通過互聯網讓人隨時隨地真切感受廣播節目的魅力。
2015年4月,中央電臺廣州節目制作室又制作了一套精品節目有聲明信片,將已經播出的優秀節目(《坡芽歌書 文字之芽》《荔花飛逝 沁香永存——紀念粵劇大師紅線女專題》《石鼓 廣州——千里共家園》《美女婆婆,在孤島上與愛同行》《根源》《粵韻南音 薪火相傳》《賽龍奪錦:嶺南龍舟巡禮》)制作成一套七張的有聲明信片,作為制作室的推廣品。
這套明信片通過制作室的“節目進校園”、電臺宣傳等互動活動進行贈送,獲得受眾的一致好評,節目的網頁點擊率也持續增加。央廣廣州節目制作室的音樂、公益、文化等不同種類的精品節目以網絡為平臺、二維碼為載體、紙媒為傳播媒介,進行了二次傳播。
五、與出版社合作,用二維碼傳播廣府文化
央廣廣州節目制作室《韻味嶺南》節目與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協助廣州越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大話國團體,將早前錄制的20多首廣府童謠音頻進行授權,以二維碼的形式分享到《廣府童謠》這本文化繪本中去,讓讀者能看漫畫、念粵語、聽童謠。④
截至2015年 12月,通過二維碼掃描在線收聽這批廣府童謠的人次將近20萬,在廣州地區引發了有關廣府童謠文化的討論。同時還引起了一大批廣府文化名家、廣府手工藝大師等對這本書的關注,他們通過《韻味嶺南》節目《大家講童謠》環節親自錄制了30多首廣府童謠,這批童謠音頻在新媒體平臺上已有近20萬的收聽量。2016年,它們將化身成二維碼,加印到《老廣新游之廣府童謠》這本書籍中重新出版,繼續推廣。
六、推出“二維碼聲音墻”
2015年8月30日到9月12日,“前文再續 粵語講古大師張悅楷誕辰90周年紀念展”在廣州越秀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筆者受邀參與該展覽的前期籌備活動,將主辦方從廣東省檔案館借出的一組張悅楷先生生前的錄音帶數據化,期間搜集的珍貴音頻在展覽現場通過“聲音墻”的概念進行展示。
聲音墻,就是將所有數據化的歷史音頻放置于網絡(主辦方選擇的是荔枝FM音頻分享平臺),并將各段音頻的網址轉化成二維碼,通過陣列的形式印制在展示板上。據統計,短短兩周的展覽就有超過5萬人次現場掃描二維碼收聽了這批珍貴的音頻。每一個二維碼就像一個魔力盒子,把藝術家的音容笑貌、將電臺的音頻節目從歷史的一頭傳遞到另外一頭。
這次展覽也被廣東佛山電臺引進到佛山圖書館,并于2015年11月中旬在當地進行展覽。而這個“聲音墻”的概念還被筆者運用到另外一個活動中。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參事室于2015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舉辦廣州市第六屆廣府文化周,中央電臺廣州節目制作室的《韻味嶺南》節目也受邀進行展示和傳播。筆者曾于2013年制作系列報道《賽龍奪錦——嶺南龍舟巡禮》,期間曾探訪過珠三角各地的龍舟文化,該報道與此次廣府文化周的龍舟文化展廳相契合。節目組與主辦方運用新媒體技術,在展館現場設立了一幅“龍舟聲音墻”,上面配有相關節目的二維碼,觀眾用手機掃描后即可在線收聽龍舟文化節目。
七、二維碼展現“聽得見的公益”
2015年11月29日,專門介紹我國民間公益機構發展、探索與創新的《公益華夏——中國民間公益機構訪談錄》在廣州購書中心正式首發,該書以純公益類欄目《公益華夏》為依托,從數百家采訪過的民間公益機構中,選出18家有代表性的民間公益機構,重新采訪、整理,以訪談的形式結集成書。書中每個訪談前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后就可以進入荔枝FM,收聽到記者與嘉賓的對話。⑤
選擇荔枝FM作為發展平臺,是考慮到其背后的發展潛力。近年來,移動網絡電臺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據公開資料,喜馬拉雅A輪融資1150萬美元,優聽A輪獲2000萬元人民幣融資,目前,荔枝FM已完成C輪2000萬美元融資,其他廠商則正在進行C輪融資當中。⑥而目前荔枝FM已擁有數千萬注冊用戶,且以年輕人為主,出版方期待這些公益聲音能在更廣泛的空間被聽到。
由于荔枝FM的首頁推廣以及線下的新書發布,原本《公益華夏》從11月27日開始,日收聽量增加至近6000,新書發布前后的幾天日收聽量達到一萬,創歷史新高。對一個傳播力有限、缺乏交流感的錄播節目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雖然之后的收聽數據有所下滑,但這本附有節目二維碼的公益書籍將在國內每年舉辦的“公益傳播年會”“中國慈展會”“南國書香節”等大型公益活動中持續傳播,相信又會迎來一系列傳播高峰。
八、建議和總結
傳播,讓節目更有力量。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廣播人,自己創作的節目能獲得社會的認同很重要,而讓這些節目能更為廣泛地傳播也同樣重要。稍瞬即逝的廣播節目,除了通過新媒體等互聯網領域進行傳播之外,先進的二維碼技術與文創產品、出版物的融合,能夠更為廣泛地使節目得到持續性的傳播。二維碼,可以成為廣播節目的二次生命。筆者建議:
1.廣播界出版物可以借鑒二維碼技術,使廣播節目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
2.各地廣播電臺每年均有業務推廣會或者節目推介會,附以二維碼的有聲明信片、有聲書籍是一個很好的推介品和宣傳品。配合線下的實體活動,既能推介臺內的優秀節目,又能凸顯電臺傳播聲音的獨特性。而且這些相關的實體產品還能繼續在社會上廣泛推廣,保持持續性傳播。
3.各地廣播電臺每年都會印制一批主持人日歷(卡片)作宣傳推廣,建議相關主持人錄制一段音頻,再運用二維碼技術印制在這些宣傳品上,受眾一掃二維碼即可聽到主持人的聲音,使傳播更立體。
4.廣播電臺的特色就是聲音,二維碼“聲音墻”的概念恰好契合這個特色,在廣播電臺舉辦的相關活動內嵌入這個概念,將電臺的特色節目、主持人聲音等精品音頻制造成二維碼進行推廣,讓受眾在現場感受聲音的魅力。
參考文獻
時欣悅《二維碼的相關問題》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8X7rFwoxzJUnoo0ozma5Gng_Ox2poPqIFmqL1C5afVZ7ibl34OT56B1FWW_3pEwMMi1DFWnFwyxlfqYRZtXFoH1wkIujFffNA9ybHzjyb3.
藍龍互動《玩轉另類微信紅包:“廣古封”創新O2O模式》,
http://www.lanon.com.cn/news/1656.html.
胡云杰《嘗試給廣播一個新的定義》,《中國廣播》,2015年第11期。
陳健光《利用新媒體提高廣播節目和主持人知名度——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韻味嶺南>節目為例》,《中國廣播》,2015年第5期。
陳菲《我國首部關于民間公益機構的書籍出版》,http://hxradio.cnr.cn/huaxiazs/dujia/20151201/t20151201_520654085.shtml.
藍鯨《革傳統電臺的命是個偽命題》,《中國廣播》,2015年第11期。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節目中心廣州節目制作室)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