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麗
【關鍵詞】 德育工作;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27—01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事關重大,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心理品質。因而,探討小學教育中德育問題的對策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 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認識依然存在。部分學校領導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一些學校認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教師有業績,學校有光彩,這是現實的、看得見的東西;考試成績是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思想品德是隱性的,短時間也顯示不出來,因而,不愿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花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上。
2. 德育工作的方法簡單陳舊。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認為德育就是對學生的管理,只要學校或班級制訂出各種規章制度讓學生遵守,再加上獎懲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嚴,就可以使學生服服帖帖,德育變成了高壓式的教育。其次,單向灌輸。具體操作為:一方面,過于知識化,即僅僅把思想品德教育在課堂上作為某種知識來介紹,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為學生的生活準則、思想文化修養、內在信念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是外在制約化,即過分強調德育內容特別是對學生的外在制約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和個體自身的內在要求。
3. 教學與實踐脫軌,學生參與體驗不足。雖然新一輪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也提倡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有效地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綜合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培養學生具有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但是,受教育體制的制約,德育實踐探究活動是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的。
4. 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脫節,德育資源缺乏必要的整合。小學品德教育只是整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中的一個方面,從來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學校課堂教學之中。而目前的小學品德教育卻存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嚴重脫節的現象,沒有建立一定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溝通交流的長效機制,影響了德育資源合力的形成和發揮。
二、做好小學德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1. 提高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認識,增強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自覺性。小學要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公民道德教育為重點,以校風建設為基礎,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學校領導和教師要進一步明確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應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把學校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切實抓緊抓好;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影響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問題,扎實推進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要通過各種途徑,強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時代對廣大教師的迫切要求。只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學校德育工作的合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小環境”。
2. 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受到教育。當代教育學理論提出:德育的本質是實踐,德育實踐教育活動是德育的核心。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欲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因此,我們要組織學生多參加實踐鍛煉,要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各種實踐和體驗中去感悟生活,受到教育。
3.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大對青年班主任的培養力度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是學校德育工作最基層的力量。各校要加強對青年班主任的培養。檢查中發現,部分學校缺少對班主任校本培訓,或重視不夠,或缺乏實效,沒有拉大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獎懲檔次,影響了一部分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
4. 爭取家庭、社會的支持,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一要積極探索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教育影響,而家庭教育有著不同于學校教育的優勢,針對性強,教育起始年齡低,有著特殊的親子關系。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角度講,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這塊“資源”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家校聯系,共同形成合力,引導孩子向上。如,通過家訪、信訪、校訪、電訪、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上課等形式,教給家長科學的教子方法,共商教育子女良策,達到對孩子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從而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二要積極爭取社會的支持,進一步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