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關鍵詞】 幼兒;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120—01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結合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包括言語和行為)而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最終使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一方面強調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個體間的通力合作,“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是時代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因此,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使之長大以后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有用之人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使幼兒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心境中完成任務。沒有興趣強制性地讓幼兒學習將會扼殺他們求知的欲望。那么,如何培養幼兒對合作的興趣呢? 就是要珍視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感覺到與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發幼兒想嘗試與人合作的欲望。如,可通過講述故事《金色的房子》來激發幼兒向故事中的小朋友學習,讓他們覺得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覺到快樂。另外,也可通過體育游戲和建構區等活動來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使幼兒喜歡與同伴合作,培養合作意識,為進一步培養合作能力奠定基礎。
二、為幼兒樹立合作的榜樣
幼兒年齡小,其行為受具體形象思維的限制,大多數的行為是在模仿成人。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進行一日活動及游戲時,要注重對幼兒合作意識的培養,刻意去營造一種合作的氛圍。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日積月累的。在每一次活動、每一次游戲中,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幼兒之間的分工合作,將會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先給幼兒樹立起好的合作榜樣,讓幼兒慢慢意識到合作的好處。比如,在做游戲時,一位老師講解如何做這個游戲,另外一位老師可去分發游戲的道具;在開展音樂活動時,一位老師彈琴,可以讓另外一位老師帶領孩子們唱歌跳舞。孩子們長期在這樣有合作意識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就會慢慢培養出合作的意識。
學校中老師是榜樣,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在家里,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家長們也要學會培養孩子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例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分工完成一些家務事,如讓孩子幫忙分發碗筷、打掃衛生等,進一步給孩子樹立合作的榜樣。
三、給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的嬌慣、溺愛使部分幼兒缺乏與其他幼兒交流合作的能力,且在交往中攻擊行為較多。所以老師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學習和游戲中,應該利用每一次機會,讓他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在畫畫時,可以把幼兒隨機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組,給幼兒說明這次畫畫的內容,并要求幼兒一起來畫,共同完成這幅畫。最早孩子們畫的可能相互之間沒有聯系,不能組成一幅畫,這時老師就要教他們怎么去畫,比如,一個幼兒畫樹和草地,另一個幼兒畫房子和畫小鳥等,這樣就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畫。在一日生活中,還可以讓幼兒互扣紐扣、共同整理玩具,等等。還要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合作的機會,并隨時教會他們合作的技巧。
四、讓幼兒體會合作的快樂
幼兒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后,在交往中能感受到合作的愉快,因而會繼續產生合作的需要,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所以,教師要讓幼兒體會到合作帶來的快樂。例如,可展示幼兒合作繪畫的作品,讓幼兒欣賞到合作后的成果,產生愉快情緒;也可表揚合作順利的幼兒,對合作中有沖突的幼兒給予指導和激勵,使他們產生積極情緒。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無論好壞,只要它產生后受到鼓勵,那么這種行為就容易再現。因此,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當幼兒做出合作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學習或游戲時,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讓其自覺地做出更多的合作行為。
總之,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是一個長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密切配合,教會幼兒合作的技巧,并逐漸提高幼兒合作的能力,為幼兒長大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