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武
數學學困生的存在一直影響著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如果教師對學困生缺少幫助、關心,不認真分析其“學困根源”,不及時采取有效教育措施輔其糾正學習態度、方法,那學困生便會越落越遠,永遠摘不掉“學困的帽子”,今后的成長道路上也會遇到更多的“荊棘”,教師的光環中也減弱了幾分亮色。數學教師必須認真研究、解決此問題。下面,我淺談一下我的數學學困生轉化的實踐方法,以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刨根兒問底兒”析根源,“對癥開方”助成長
通過調查分析,我發現學困根源集中在學生自身學態不端正、意志力不堅定、學法不正確,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教師關心度不夠這三方面原因。無論是哪方面的原因均需教師的主體參與來化解,因此我在認真分析每一位數學學困生產生“學困”的原因基礎上,時不時地給予其課堂教育,如加大對學困生的提問頻度,在學生作業本上寫上激勵語言,課堂上及時以目光、表情、手勢、聲音的變化及適當停頓來警示他們,為他們量身設計低、中、高三級難度的家庭作業,加強課后輔導,關注錯誤分析,使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眼睛始終在其身上“掃描”,促動其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除此之外,我還勤與學生家長溝通,關注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表現,對家長如何輔導孩子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通過以上措施,許多數學學困生有了較好的起色,課堂的注意力比較集中,作業也完成得一絲不茍,數學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借鑒優秀學生的成長之路來回避學習誤區
每一名優秀學生的成長經驗都會對周圍同學產生一定的啟迪意義,為了給學生尤其是那些學困生打氣加油,我找到了幾個“中、高考狀元”成長視頻資料,他們的介紹都比較貼近實際,并不像一般人頭腦中所認為的只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聞雞起舞”式的學習才能考取極高的分數。我給同學們所介紹的恰恰是養成科學作息習慣和學習習慣便不難成功的案例,如在視頻資料中向我們所介紹的幾條經驗:“擁有平和心態,珍惜每天光陰”“三心二意一天,不如一心一意一小時”“不強迫自己做大量的題,只做有典型意義的題”“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經常與同學討論交流”“用好記錯本”“保持體力和精力,保持高效率”等,學生們看后感慨不已,或多或少地回避了一些學習誤區。
三、分層考核激勵制度增學困生進取動力
對學生考核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根據不同學生層面各有側重。每學年各班級總要依據學生個人成績、貢獻賦予各種獎項,如“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等,但卻很少考慮給學困生們能發什么獎項,頂多冠上個“勞動之星”“孝順好孩子”“誠信之星”之類的榮譽,很難在學習方面給予什么獎勵。為了不讓這些學困生成為“被冷漠者”,我特別設立了“進步之星”這一獎項,依據學困生的進步表現進行客觀評價,雖不能人人都得獎,但也保證了受獎對象的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減淡了學困生的自卑感,有助于其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斑M步之星”獎項的評價制度實質上是一種“賞識教育”藝術手段,許多學困生的進步變化讓老師驚訝,有的同學期中考試時數學成績僅為十幾分,通過各方面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在期末考試中竟然能沖破及格線,雖然與優秀學生尚有一段距離,但提高的這五六十分卻也印證了該同學在這半學期內的努力,我覺得這非常了不起。
四、家訪活動拉近三方心靈距離
我歷來就非常重視家訪工作,我覺得家訪活動既可緊密家校聯系,也可直接讓學生有所觸動,在家訪中,我可以向家長溝通學生在校表現,學習困惑,提出“治療”策略,便于家長“量力為之”,另一方面我更細致地了解學生在家的日常行為、學習上的情況,以便下一步制訂“扶困”措施,更加有效地幫助“學困生”盡快步入“發展軌道”。我在家訪中從不帶情緒和埋怨心理,以耐心、鼓勵為主,既向家長道明學生的優點、成績,也不回避學生的缺點不足,和家長、學生在一起商談如何使學生“更上一層樓”。多年來,我堅持每學期家訪率做到100%,從不半途而廢,有時一個學生的家訪活動每學期要走多次。在長期的家訪活動中,不僅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也縮短了我與學生及家長的心靈距離,學生及家長對我評價甚高,學生看到我如此不辭辛勞也都不好意思不發奮學習了。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幫助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和快樂,尤其在學困生的教育上更要傾注心血。“愛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是我們班級的激勵口號,實踐證明,只要數學教師運用科學方法對學困生進行引導培養,就不難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此,我們數學教師要有充分的自信。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輝南鎮第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