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新
【摘要】山區河道是行洪的通道,生態的屏障,是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城鄉建設的重要保證。我們水利人應不斷努力,通過改善人們的理念,標本兼治、以水美城、控制河流污染,為達到人水親和的目標而奮斗。
【關鍵詞】山區河道;現狀;治理措施
一、山區河道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河道建設及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
1.1 河床淤積現象嚴重。山區河流,水文條件、水利要素情況復雜,一般情況下,流域面積都比較小,流程短,匯流時間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陡漲陡落,枯期流量 很小,有的基本斷流,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壓力的時間不長,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沖刷力特強,推移質多,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推移質就填滿了河槽,再遇洪水,災害損失就迅速擴大。去年“6.15”大洪災中,我鄉中村村就在暴雨中,由于大量泥沙奔流而下,高過邊上農田,周村村淳溪段被洪積物淤平,直接填 平近50畝農田。
1.2 建筑棄渣、生活垃圾亂倒嚴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下,每年各村都有三四十戶農民自建新房,為減少支出,將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廢渣直接傾倒到門前的河里,嚴重阻礙了行洪。
1.3 亂采濫挖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各地砂石料需求較大,一些非法分子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于是就出現擅自亂采、半夜偷采現象。河道亂采濫挖,造成河床坑坑洼洼,影響河道行洪、河勢穩定、河水安全。今年周村村溪段經常出現亂采砂人,經村民舉報,鎮村現場制止2起,其中縣水利局處理1起。
1.4 老河道基礎設施落后。大部分村級河道未建防洪堤,屬原始河岸,防洪標準低,經過幾十年洪水沖刷,老化失修狀況十分普遍,嚴重地影響河道安全行洪。
2、造成如上問題的原因
2.1 歷史因素。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和歷史傳統生產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本地的農民一直遵循著“砍樹賣錢”、“靠山吃山”的舊習,在這種粗放型生產模式的影響下,一些村的自然資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每當暴雨,屢成洪災。
2.2 項目資金投入不足。自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公布,政府加大了公共財政在水利建設的投資力度。在這興修水利的大好形勢下,由于我們山區小流域面廣量大,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加上地方資金有限,項目難以逐個深入,絕大多數并未享受到項目重建。
2.3 河道保潔意識淡薄。今年以來,全縣主抓衛生工作,對鄉鎮、村明確了嚴格的考核制度。但是河道保潔一直是農村衛生工作中的盲點,受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群眾自覺意識差。認為對于流動的河水,垃圾入河自然也會沖走,他們高估了河道的自然消化能力,殊不知大部分垃圾不會消失只會造成對下游的壓力。
2.4 宣傳不夠,執法不嚴。《水法》、《河道管理條例》對隨意在河道內傾倒垃圾等行為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但是農村里亂倒垃圾、圍墾種植、違章建筑等現象還是普 遍存在。一方面,由于法規宣傳不到位,群眾自覺愛河、護河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因河道線長,執法力量不足,特別對垃圾偷倒入河、盜采砂石的行為,難取證,難查處,難監管,難執行,也從沒有一個處罰的限定。
二、探索長效治理措施
山區河道承擔著灌溉和防洪排澇的重要任務,能保證農業生產旱澇保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河道工程既是農業生產的命脈,也是一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和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探索符合我鎮實際的河道治理長效管理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 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在規劃治理中,因地制宜,綜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整個流域的相互關系。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山區經濟社會與生態壞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礎。山區河道治理完全有必要探索實踐生態水利模式,可采取“生態養河”,一方面在流域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攔截地面徑流,減少泥沙進入河道。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護岸工程。
2 明確責任,建立領導小組。河道的廣泛性、流動性決定了河道治理工作必須上下聯動,多方配合。建議成立全縣河道專項治理領導小組,由分管縣長任組長,宣傳部、衛生局、環保局、交通局、規建局、水利局、農業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全縣河道保潔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工作,制定河道保潔政策意見,出臺河道 保潔工作方案,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落實工作目標、要求、責任、措施。鄉鎮相應成立河道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轄區范圍內河道管理的組織協調。
3 確定專人,設立專項資金。各村應設至少一名河道保潔員,簽訂保潔協議,適時進行抽查、考核,按照考核分數發放工資。
4 規范管理,加強執法力度。各村應對自己所在管轄范圍內的河道設置界樁和公告牌,載明河道名稱、河道管理范圍以及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和限制的行為等事項。把 河道管理具體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可在沿河沿溪村莊成立河道管理協會,負責本村范圍內河道保潔、巡查等任務。
5 加大宣傳,形成氛圍。加大宣傳力度,充分提高農民衛生意識,轉變生活陋習,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廣泛宣傳河道功能、作用,增強全民“愛 河、護河”意識。二是抓好公益廣告、標語、宣傳欄建設。三是結合愛國衛生運動,開展健康知識、環保知識、衛生保健知識宣傳教育,倡導科學文明的行為規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播放宣傳片,曝光棄碴、設障、垃圾入河、污水排放等破壞河道環境、污染水質行為造成的嚴重影響,起到警示、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海霞,劉欣.山區河道規劃治理淺談[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8).
[2]熊傳地,山區河道規劃治理問題探討[J].中國防汛抗旱,2007(02).